放大圖片
■位於河北邯鄲涉縣中原村的元定寺是華北朝鮮義勇軍的主要活動場所。 記者張帆 攝
對日作戰40餘次 精通日語擔負宣傳任務
1910年8月,日本吞併大韓帝國,隨後大批朝鮮獨立運動志士流亡到中國,開展抗日復國鬥爭,並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國共兩黨支持下,朝鮮義勇隊在湖北武漢成立,和中國人民並肩戰鬥。該隊後改稱「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僅從1941年至1945年間,他們對日作戰40餘次,先後訓練了2萬多名火線上用日語喊話的戰士,使八路軍瓦解敵軍工作前進一步,許多人員更為此獻出生命。本報記者近日深入太行山革命老區--八路軍129師駐地河北邯鄲涉縣,採訪朝鮮義勇軍的活動軌跡,探訪武亭將軍故居,瞻仰左權將軍以及朝鮮烈士之墓。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一龍、張帆 河北邯鄲報道
距離涉縣縣城一公里的中原村曾是朝鮮義勇軍在太行山主要辦公地。1942年7月,朝鮮義勇軍進駐該村,住在一些老鄉家中。村中元定寺(也叫普定寺、完定寺)作為當年最大建築物,成為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朝鮮義勇軍以及《新華日報》華北版印刷廠的主要活動場所。該寺至今保存完好,現設太行朝鮮義勇軍陳列室,於2012年投入使用。
朝鮮獨立同盟 從涉縣走出來
現年73歲的「熱心老漢」呂三來可說是涉縣朝鮮義勇軍的「代言」權威。每當有人來到中原村,他都要趕來義務講解。用他的話說,村裡記得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少。
呂三來說,元定寺雖然小而破,但它對朝鮮義勇軍而言非常重要。在這裡,朝鮮義勇軍完成了從武裝宣傳組織向軍隊、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從政治團體向政黨的轉變。
1942年7月14日,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在中原村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將朝鮮青年聯合會改稱為「朝鮮獨立同盟」,將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改稱為「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 其工作重點在華北敵佔區,後逐漸向東北和朝鮮境內發展。到1944年底,分盟已發展到10個,支盟50多個,僅抗日根據地的盟員就達1,000餘人。
1943年1月,朝鮮獨立同盟在中原村元定寺創辦朝鮮革命幹部學校,並舉行開學典禮大會,校長武亭(兼),教務主任金學武、鄭律成。
同年4月,學校從中原村遷回延安;朝鮮獨立同盟、朝鮮義勇軍遷往涉縣南莊村。
幫助農民擔水 態度和藹可親
在呂三來的帶領下,記者走進村裡幾家農戶,了解到村民陳天柱、孫永旺曾經做過朝鮮義勇軍的伙夫;楊面煥曾與朝鮮義勇軍高層來往密切......
而涉縣另一條山村南莊村,廣場上的韓國文字也提醒着人們它與韓國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1943年到1945年,朝鮮義勇軍便一直在該村駐紮。有村中老人回憶說他們幫助群眾擔水、推磨、掃院,見面還主動打招呼,態度和藹可親。
訓練二萬戰士 喊話瓦解敵軍
據涉縣黨史辦李衛華副主任介紹,在抗日戰爭中,這支隊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義勇軍戰士們大都精通漢語、朝鮮語、日語三種語言,因此,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前線擔負着武裝宣傳任務。據不完全統計,從1941年1月起的一年多時間裡,義勇軍隊員就發出了中、朝、日三國文字的傳單227種計123,800張,貼牆壁標語1,453條,並先後訓練了2萬多名火線上用日語喊話的戰士,使八路軍瓦解敵軍工作大大前進了一步。
抗日戰爭勝利後,朝鮮義勇軍將士們有回國的,有參加中國解放戰爭的。朝鮮獨立同盟回到朝鮮後,與一些政黨組建了民主黨,後來歸入朝鮮勞動黨;朝鮮義勇軍則成為朝鮮人民軍的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