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曾敏儀)自2014年底香港出現了第一間迷你箱公司,短短半年市場湧現5間同類公司,梁嘉湧於今年1月創辦的「100 Storage 百寶庫」就是其中之一。同行有人找實力投資者加盟,投資過千萬元,他卻說市場誤把迷你箱當IDE(Innovation Driven Enterprise)做,但行業利潤不高,亦不可能有爆炸性增長,不值得投入大量資金,成本低才有着數。其網上服務平台成本僅1萬元,貨倉為自置物業,亦因與物流公司相熟,運費幾乎全免。
網上平台成本低有着數
曾經憧憬研發電子產品賺大錢的梁嘉湧,深知IDE難做,決心轉營SME(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卻發現行內有人把儲物箱誤當IDE來做。「迷你箱不是房地產一類的sexy business,每個箱收費數十元,利潤不高,賺的都是辛苦錢,有如雞仔啄米。若投資額太高,每月要蝕好多錢,回本期好長。」
擁有3層自置工業單位的他,比同行慳了一大筆租金。「咁要多謝董伯伯啦,當年樓價大跌,公司欠債,但工業單位唔值錢到連銀行都唔收,一直持有,現在反而成為翻身的機會。」
更加神奇的是,其物流費用亦幾乎全免。「當年公司做電子產品,與物流公司合作多有感情,其中一間是超市的送貨公司,識了十多年,他們的問題是沒有倉,要做即日生意,於是當互相幫忙,我租倉給他們,換來幫我們送貨,所以物流費用幾乎全免。」
梁嘉湧稱,過去把每層6,600方呎的工業單位出租,其實一直想好好利用,幾年前想過做迷你倉,但工廈位置遠離港鐵站不適合,今年見迷你箱生意有生存空間,遂利用自身的優勢,加入迷你箱行業。
那最大的開支是甚麼?梁嘉湧稱基本上僅為市場營銷的費用。「許多人聽到迷你箱,就會問係咩嚟,第二個問題就是為甚麼『箱』好過『倉』?市場宣傳需時較長,相關開支亦較大。」
不過由於省卻了租倉及租車的成本,梁嘉湧預期回本期相當短。「開業之前預算在兩年內,但開業6個月後見上客速度快,本來貨倉用緊半個單位,現在要再收回半個才夠用,相信回本期會更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