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牛街清真寺,幾名穆斯林青年在參加聚禮前拍照留念。 資料圖片
滿口京腔京韻 喪葬恪守聖訓
初夏的北京,一位穆斯林的葬禮正在城南的牛街禮拜寺附近舉行。清晨整個宗教儀式由禮拜寺的阿訇主持,所有出席葬禮的人聚集在一起,戴着潔白的禮拜帽,肅穆無聲地注視着《古蘭經》在人們手中傳遞,洗耳聆聽着莊嚴、虔誠的祈禱詞......葬禮結束,大家接「都阿(阿拉伯語,即祈禱)」並道「色倆目(阿拉伯文,即和平、平安)」。整個儀式雖然簡短,但目睹眼前莊嚴肅穆的場面,所有人心中都充滿對真主的敬畏,彷彿接受活生生的、淨化心靈的生死洗禮。■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這是每一位穆斯林亡者啟程走向後世的一道人生禮儀,也是牛街回民千百年來的民族傳統。自先輩於宋元年間在這裡「聚族而居」起,歷經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不斷嬗變和融合,牛街穆斯林的喪葬習俗,仍嚴格按照《古蘭經》的規定和聖訓的要求,保留着獨具特色的伊斯蘭教色彩。
能說阿拉伯語 儼然與生俱來
牛街,位於北京南城,是一條歷史悠久、中外聞名的古街,街上有座千年伊斯蘭教禮拜寺,周圍世代聚居着1.2萬餘名回族穆斯林,這裡是北京乃至中國最著名的穆斯林聚居地之一,堪稱見證絲綢之路促進多民族、各宗教和諧共榮的地理範本。
現年72歲的馬玉林老人世居牛街。據其祖輩講,他的家族應該是元初來華的色目人的後代,但已經繁衍了至少二十幾代,具體源頭早就無從查起。儘管現在滿口的京腔京韻,但在家庭內,或走在牛街的穆斯林之間,他們的交流依然時時夾雜着幾句阿拉伯語、波斯語,「這個我們也沒刻意學過,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應該是祖輩留在我們身上的印記」。
蒙元征服西域 俘虜族人遷京
他介紹說,早在唐代,西域的商人就通過絲綢之路陸續來到中國經商,一些人便久居中國,成為中國最早的「回回」。但因為北京當時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唐朝時期回族的祖先在北京留下的足跡並不多,先民們大都在東南沿海各港口城市開展經商貿易,或者通過「絲綢之路」在西北大地傳播伊斯蘭文化。他說,回民在北京的發展壯大主要與元代成吉思汗有關。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兩次西征過程中,佔領了西域許多阿拉伯國家,除了燒殺之外,還俘虜了大量的當地人。為了擴充軍隊,成吉思汗將數十萬西域人編入蒙古軍隊。到了忽必烈時期,修建了大都(今北京),並令蒙古各軍就地落戶。於是,這些西域人隨蒙古軍隊住進了大都,成為最早一批進駐到北京的穆斯林,後來又經過多個朝代的遷居、通婚、融合,最終在牛街形成比較集中的回民聚居區。
宋建成禮拜寺 見證民族共榮
與祖輩先民一樣,馬玉林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洗漱完畢,戴上禮拜帽,出門下樓,來到距家百米開外的禮拜寺,和其他從各處趕來的穆斯林一起做6時開始的早禮拜,作為虔誠的穆斯林,他每天要在此做五次禮拜,在場人數一般有百餘人之眾。而每逢周五的主麻日,會有1,000餘名穆斯林來這裡做禮拜。
牛街禮拜寺最年輕的阿訇馬通說,牛街禮拜寺是絲綢之路促進多民族、各宗教和諧共榮的見證。公元960年,有一位阿拉伯「篩海」(傳教士)名叫革窪默丁,攜子由西亞、中亞(布哈拉和撒爾馬罕等地)經過絲綢之路來京傳教。其子納蘇魯丁對皇帝賜予的官爵堅辭不受,一心為清真寺掌教,在996年頒建了此清真寺。它最初佔地面積很小,後經明、清等朝的增修擴建,才具有今天的規模。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風格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和擴建,逐漸形成了今日規模。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979年政府曾兩次對該寺進行全面修葺。1996年(正逢建寺千年紀念)、2005、2006年,北京市又多次出資整修、擴建,使千年古寺再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