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受伊斯蘭教文化影響,晉江新娘出嫁時要戴黑頭巾。 記者黃瑤瑛 攝
出嫁黑巾蓋頭 回教遺風猶存
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宋元時期,東西方海上貿易空前繁榮,造就泉州「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遍佈十洲人」的「東方第一大港」盛景。自唐代以來,沿海上絲路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絡繹不絕,至宋元明三朝,泉州已成為他們在遠東的最大聚居地。當地晉江新娘出嫁頭戴黑巾,至今仍受伊斯蘭遺風影響;阿拉伯後裔鼻樑堅挺,蓄絡腮鬍, 一看就知是「異族」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瑤瑛 泉州報道
農曆正月初五,是福建省泉州晉江市小黃姑娘的大喜日子。凌晨5點她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大紅喜慶的嫁衣,村裡年長的阿姨拿出細線給她「開臉」(中國古方美容法,去除面部汗毛等),之後髮型師給她「上頭」(盤頭髮)。做完這些,黃媽媽給女兒披上黑頭巾,送她到門外,等候已久的新郎迎親隊伍才緩緩離去。當地長者告訴記者,有別於福建大部分地方的紅頭蓋,晉江新娘出嫁基本都是頭戴黑巾,這是受伊斯蘭文化的遺風影響。
五萬阿裔聚居 鼻樑挺絡腮鬍
「丁家的鼻子,蘇家的鬍子」。阿拉伯後裔、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指着自己「頗有特色」的鼻子笑着告訴記者。
確實,與泉州人的塌鼻樑比起來,丁家的鼻子讓人印象深刻:鼻樑堅挺,鼻頭飽滿。而在泉州市惠安縣百崎回族鄉,不少人一看就像「異族」: 鼻樑堅挺,頭髮鬈曲,絡腮鬍子。
丁毓玲介紹,至今泉州市還散居着五萬多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後裔,多以丁、郭、金、馬、黃、趙、白、蒲等為姓,其中以丁氏和郭氏為主,佔泉州回族總人口的70%左右,相對集中居住在晉江陳埭和惠安百崎兩個鄉鎮。
丁氏辦開齋節 不忘祖先規制
陳埭丁氏是泉州穆斯林後裔中的最大家族,現有二萬多人,其祖先丁節齋於公元13世紀自蘇州到泉州經商,並娶泉州本地姑娘為妻。
原陳埭回族史館館長丁桐志拿出《陳江丁氏族譜》給記者看,這本族譜是丁氏第十代丁衍夏撰於明代萬曆年間,族譜的「祖教說」裡載有丁衍夏年幼時所見到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儀式,從飲食習慣、穿衣打扮、喪葬禮節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具有明顯的伊斯蘭教文化特徵。
據介紹,陳埭丁氏每年都要舉辦兩大穆斯林節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規制非常嚴格。在開齋節的這一天,族人們早早起床,燃香、沐浴更衣,戴上白帽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阿訇講經布道,以示不忘祖先。
郭氏嚴守喪葬 捧《古蘭經》開路
從陳埭向東北方向不到20公里,便是泉州灣北岸的郭姓回族聚居區百崎鄉。郭氏家廟管理組組長郭邦毅告訴記者,數百年的民族融合使得百崎鄉百姓如今的生活習俗與周邊漢族百姓區別不大,但是「死後回歸清真」是族譜裡記載的,也是百崎迄今還在傳承的為數不多的穆斯林傳統之一。
「老人臨去世前,就不能吃飯,家裡的兒孫也不可以吃任何含『豬油』的食品,死後的供品都必須是清真食品,餐具也必須是乾淨沒用過的。以前出殯儀式會請阿訇來主持,但是現在阿訇比較少,但還是會在出殯隊伍的最前排手捧《古蘭經》開路。」郭邦毅說。
「此外,祭祀、喪禮、婚俗等重要節點,百崎回族禮俗都與漢族迥異,比如拜祭祖先時,不能點放鞭炮、蠟燭,只能敬獻花束、花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