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孩子用筷子挾起小魚餵貓,練習多了就學懂拿筷子。楊喆彤 攝
雖然俗語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上一輩的爺爺奶奶和下一輩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經常出現分歧,影響家庭和諧,「港孩」的出現更讓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彼此「唔識教」。有見及此,一群長者耆英決意學習新的生活教育法,透過手製教具、改編繪本和說故事,令幼童學會綁鞋帶、握筷子、縫紉等生活技能。
在書展數不清的幼兒學習用書和玩具的攤檔之間,有一群長者義工在桌旁為孩子說故事。這些來自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的義工年約50歲至80多歲,透過改編故事教導孩子們正確地使用筷子的重要性。中心高級活動工作員霍建明指出,長者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時候大相逕庭,以致家庭生活不和諧。然而,多數家長不太重視孩子的生活教育,導致連握筷子、綁鞋帶也不會的「港孩」紛紛現身。霍建明舉例指,根據出訪經驗,一間學校裡只有不足三分一的孩子會握筷子,有家長以為「挾到就得」而不太在意,亦有些在飯桌上強迫孩子握對筷子才獲准吃飯,或單方面覺得孩子光「模仿」就能學會握筷子,效果有限。
港孩玩挾魚餵貓學揸筷子
為改善家庭關係和培養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中心4年前推出祖孫共讀繪本故事活動,更藉機改編故事培養孩子學習生活技能的興趣。長者生活經驗豐富,正確握筷子的方法或縫紉技能不在話下,他們會製作簡單可愛的教具,加上生動的故事令孩子先對「握筷子」產生興趣,例如以筷子作魚竿,訓練前三指的靈活性,孩子用筷子挾起長者手製的小魚,餵給紙盒製的貓咪吃,練習多了就學懂握筷子。長者義工更會教導年長些的孩子中日韓三地不同的握筷子方式及餐桌禮儀,務求讓「港孩」絕跡。
不過,要讓長者學習新的生活教育法並不容易,中心會讓校長和教師一起分享教育經驗,研究哪一種教法能令孩子容易接受,「先用自己的教法試試再比對其他人的成果,用結果說服長者不斷改良教法」。霍建明續指,這種新教育法經長者帶回家中,家長們對此頗為受落,孫子孫女亦對祖父母改觀。長者義工們亦前往葵青區的社區中心、小學教授生活技能,通過與不同年紀的孩子接觸,更容易了解孫子女的成長變化,,從而令家庭關係有所改善。中心連續四年參加書展跟孩子說故事,未來更考慮出版原創繪本,希望讓孩子產生學習生活技能的興趣。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楊喆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