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
生活在香港,政府大樓就像是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街坊鄰里,見證我們成長,與我們共同度過歡樂時光。從領出世紙開始、到辦身份證、登記結婚、拿車牌,政府大樓陪伴每位市民走過人生中那些最值得紀念的重要節點。而日常生活中政府大樓亦是動靜兩相宜,你既可以在其中打球、游泳,也可以去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日前,「悠遊藝術大樓」公共藝術計劃邀來四組香港藝術家,為分別居住在屯門、赤柱、東涌和大角咀的四位「老鄰居」增添新情趣,旨在令大樓使用者及訪客在此獲得不一樣的藝術體驗。■採訪、攝影: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悠遊藝術大樓」是一項變身計劃,透過邀請本港設計師為政府大樓量身訂做公共藝術品,使往日「規規矩矩」的公共空間更具活力,也讓高速運作的都市人稍作停歇,接觸藝術重拾生活樂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近日在赤柱社區會堂所舉行的「悠遊藝術大樓」啟動派對上致辭時表示:「五年前民政事務局推出『藝聚政府大樓計劃』後,共有十三座政府大樓陸陸續續參與到計劃中來。因為該計劃頗受歡迎,所以今年民政事務局再度推出進階版的『悠遊政府大樓』計劃。」她謂:「很高興有龍逸社區會堂 、赤柱市政大廈 、東涌市政大樓 、大角咀市政大廈四位新朋友的加入。對於每天在政府大樓工作的人來說,這項計劃使我們每天都可以和藝術相處;而走過路過的市民亦能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藝術氣息;同時幾位藝術家擁有了展示作品、推廣藝術的平台。」
藝術品凸顯社區特質
由於今次參與計劃的四棟政府大樓在建築及環境上各具特色,所以四組藝術家為能創造出與社區息息相關的作品,在投身設計前紛紛走街串巷,挖掘屬於各社區的獨有氣質。李天倫用耳朵探索屯門社區的聲音,並轉化成看得見的音域雕塑;鄧國騫以尋寶為題,用不同物件訴說關於赤柱人與海的故事;洞穴創意工作室細細觀察東涌,嘗試在公共空間作出小改動,重新連結人與自然;楊悅欣將足跡遍佈大角咀,砌起舊區的立體景觀。
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公共藝術)吳家倫介紹說:「四組藝術家除了要按照政府大樓特定場域的要求以及周遭的環境特色進行創作,還會在作品展出的一年期間內,開設工作坊和導賞團,引領市民透過活動追索藝術創作的意念、感受本地文化面貌。例如李天倫將和屯門居民一起收集聲音,製作聲影作品,陳列在龍逸社區會堂樓梯旁的木質儲物架中。」雖然計劃通常一年一次,但是如果作品受市民歡迎,又沒有破損則會持續展覽。之前參與計劃的13棟政府大樓中就仍有8件作品現仍保持在展示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