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抓住歷史神經末梢 還原香港成長軌跡


放大圖片

■著名歷史學者、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趙僖 攝

香港電台曾於2008年及2010年分別推出兩輯《香港歷史系列》紀錄片,廣受觀眾歡迎。事隔五年,全新一輯《香港歷史系列》再度回歸,以「穿梭時空,重現歷史」為主題,結合專家訪問、劇情重演、電腦動畫,還原香港的成長軌跡。■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一連九集的電視紀錄片《香港歷史系列III》,涉及香港醫療制度的成立、香港保衛戰、早期報業及司法制度建立過程,早期航運、華商與市鎮、公共房屋政策與交通的發展等多個範疇,重構了百餘年來香港走過的歲月。節目監製利子良指出製作一部紀錄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籌備《香港歷史系列III》用了足足兩年時間,光和顧問們一起商量整個系列的走向,哪些主題內涵足夠豐富又可以用視覺畫面呈現出來,就花費了一年有餘。為了使歷史事件更為真實飽滿,製作團隊請來歷史學者及專家擔任顧問,為節目把關的同時,注入精闢的見解和分析。」

古怪問題TOP3

著名歷史學者、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便是本片顧問之一。擔任了三輯《香港歷史系列》顧問的丁新豹笑言,這份工作真的很過癮,幾位導演實在太認真了,常常提出一些問題,弄得他都啞口無言。丁新豹進一步解釋說:「因為是拍紀錄片,要有畫面給觀眾看,所以就不是『得個講字』,過去一些歷史細節未必在文字上有過多記錄,所以拍片前我們要再次謹慎考證。我最記得,一次出於拍攝需要導演問我,和日本簽投降合約時是在港島的哪個位置,我就被考倒了。只好去找當年的舊相片細細推敲。後來導演又問我,1945年日本投降,曾在英軍服務團工作,後成為港澳富商的梁昌,為當時被拘留在赤柱的香港輔政司詹遜,送去的是現金還是黃金,因為他要準備道具。這種微觀的問題可謂層出不窮。」

監製利子良亦分享了他印象最深的古怪問題:「有一回,我們要還原清朝特務執行暗殺任務的現場,但卻因為無法確定特務用的是什麼槍為難起來,只好請教『豹哥』(丁新豹)。拍第三輯時已經有whatsapp了,就方便不少。以前,我們有時都會半夜打給『豹哥』,諮詢孫中山讀書年代穿的是西裝?馬褂?還是中山裝?偶爾甚至要把服裝帶到他面前。現在只要拍張照片,用whatsapp傳過去就一目了然。」

如果將重大歷史事件比喻成可以影響控制不同器官生理活動的神經中樞,那麼事件中的各個細節便恰似神經末梢,不斷分支且錯綜複雜。因此採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重現歷史就像是進行一場大型的克隆實驗,《香港歷史系列》紀錄片製作團隊,從顧問導演到工作人員個個小心翼翼,生怕漏掉或搭錯一條「神經線」。至於為什麼人人都必須「繃緊神經」?該片受訪專家、香港醫學博物館董事何屈志淑強調:「我曾發現過往個別提及鼠疫的資料中存在不準確或論述較片面的情況。問題是,一個人講錯,會導致『一傳十十傳百』,所以如果當真對香港歷史感興趣,則應該多用心思做研究,歷史真相應該更準確。」

顧問為何「出鏡」?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羅婉嫻博士已不是第一次參與歷史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今次再次以受訪專家身份出現在第三集《醫療與管治》中,談起最初願意嘗試出鏡的原因,她說:「其實是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這段歷史,因為港人多數不清楚香港醫療史的發展進程,甚至不知道原來醫院也有歷史。我覺這項工作令我好開心,而且拍好的紀錄片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結合紀錄片教學,要比我們自己『齋講』效果好得多。」

丁新豹也表示,顧問除了要回答各式各樣的問題,在鏡頭前接受採訪,時而亦會為劇組提供一些故事情節,當導演提出想要訪問某類歷史專家或參與者,還需要肩負起牽線人角色。既然顧問工作紛繁複雜,丁新豹為何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全力支持《香港歷史系列》紀錄片?「我從在職到現在退休所做的工作都是推廣歷史。只不過以前以博物館作為平台,現在則寫書、帶隊、講學。而《香港歷史系列》又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我辦一次講座,最多也就是百十人能參與,而一個受歡迎的節目能夠更好地推廣歷史,我何樂而不為呢?」丁新豹更向利子良提出建議:「《香港歷史系列》最好能夠『for sale』,送是不矜貴的,而且在局部派送的話,可能部分有興趣觀眾反而無法獲得,所以一定要走向市場。」

播出時間:逢星期五晚上7時至7時30分

播出頻道:港台電視31、無綫電視翡翠台

香港電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應用程式 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相關新聞
抓住歷史神經末梢 還原香港成長軌跡 (2015-07-29) (圖)
音樂人盼建粵語流行曲文藝館 (2015-07-29) (圖)
多位香港詩人赴南寧參加國際筆會 (2015-07-29) (圖)
汪涵斥資五百餘萬元 資助湖南方言保護項目 (2015-07-29) (圖)
史海書錄 八年抗戰之探微 (2015-07-25) (圖)
《草民的抗戰》還原膠東抗戰原貌 (2015-07-25)
大型馬術實景劇 《永遠的成吉思汗》首演 (2015-07-25) (圖)
走東走西:英國電視劇 (2015-07-25) (圖)
首屆香港手作設計展 集200個手作單位 (2015-07-25)
設計師:博物館裡的隱形超人 (2015-07-22) (圖)
博物館設計師的另類工作 (2015-07-22) (圖)
周國平讀書的「三不主義」 (2015-07-22) (圖)
內地首套《柳鳴九文集》亮相香港書展 (2015-07-22) (圖)
香港書展 尋昔日蹤跡 (2015-07-18) (圖)
鍾文略 以照片記錄大時代 (2015-07-18) (圖)
李福志以生命彰顯香港精神 (2015-07-18) (圖)
建於傳說的城寨 (2015-07-18) (圖)
香港戰後生活實錄 (2015-07-18) (圖)
走東走西:總統也推薦他 (2015-07-18) (圖)
2015戀上圖書 翻開你的MR. RIGHT (2015-07-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