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日整理推出的《中華民國史文獻叢刊》系列,乃是了解和認識民國歷史的重要文獻。此叢刊在今年香港書展中,是備受矚目的抗戰書籍。而此前由中和出版、何應欽所著的《八年抗戰之經過》,更是回溯抗戰歷史以及深入研究的重要材料。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何應欽是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擔任過國民政府的軍政部長,抗戰時曾擔任過軍委會參謀總長、中國遠征軍總司令、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是抗戰史中極為重要的人物之一。其著作《八年抗戰之經過》乃寫於抗戰勝利之後的1946年,經過增修之後,還加進了海空軍的抗戰戰史以及作戰雙方的圖例,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也是今次書展的重點書之一。
戰爭起源並非偶然
何應欽在書中的開篇部分,講述了抗戰的緣起。這對今日再審視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發展歷程,甚至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歷史,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在日本國內,甚至在今日的部分中國學者中,認為1937年爆發的盧溝橋事變,乃是由一起突發事件促成,日本內閣也一度作出過針對北平事態「不擴大」的決議案。故而,部分研究人員認為,當年的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乃是可以避免的。
不過何應欽作為戰時中國方面的高階軍事將領,卻認為中日兩國的戰爭乃不可避免。何應欽在書中指出,日本先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然後又不斷向南方推進,進而期待實現整個華北地區的特殊化。盧溝橋事變乃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因為此種不斷向南推進的政策顯然已經讓當時的國民政府難以容忍。此外,何應欽也提及,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前,國民政府也逐漸完成全國的整軍備戰,這些都引起日本警惕,因此他認為,中日兩國之間戰爭的爆發,乃是日本既定的大陸政策的產物,戰端幾乎難以避免。
海軍奇襲日軍旗艦
增修海空軍在抗戰中的作戰經過,乃是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的重要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是海陸空全方位的一次較量。當時的國民政府,與具有強大工業化實力的日本相比,雖然海空軍力量薄弱,但是也想盡辦法,運用自身條件,與日本在戰爭中展開了搏鬥和較量。
抗戰時期,中國海軍雖然弱小,但是與日軍的較量卻未曾停止。何應欽在書中對海軍抗戰的回憶,乃是在全書的第五章,共分八個章節,重點講述了包括長江下游各戰役、淞滬戰役、江陰戰役、長江上游各戰役、馬當湖口方面戰役、鄱陽湖戰役、武漢及田葛戰役、荊河湘河戰役、閩廈防禦戰、浙東甬江甌江佈雷防禦戰、洞庭湖佈雷防禦戰、山東禹城戰役、粵桂區艦艇作戰及佈雷防禦戰等。
從何應欽所列的這些戰役的名稱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海軍的作戰區域遍及大江南北的各個戰場,而且從海岸防禦到內河防禦;從艦艇對戰到佈雷防禦,甚至以沉船沉艦的方式封堵水道以阻止日本海軍的前進,都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海軍的作戰方法。特別值得一提的,乃淞滬戰役。是役中,中國海軍以兩艘英式快艇,從江陰內河出發,秘密到達上海水域,向日本海軍旗艦出雲號發起突襲,出雲號受傷,日本海軍大受震動。後來,又派出特務兵攜帶水雷,再次襲擊日本出雲號等艦艇,堪稱抗戰之中的經典作戰之例。
詳細敘述空軍戰術
空戰作為現代戰爭的一種形式,也成為了抗戰中的重要領域。《八年抗戰之經過》對空戰的記錄非常詳盡。
在江蘇南京的航空烈士墓,埋葬着為抗擊日本侵略而犧牲的中外空軍烈士。何應欽乃是航空烈士墓的撰聯人:「捍國騁長空,偉績光昭青史冊;凱旋埋烈骨,豐碑美媲黃花崗。」為了對戰爭中的空軍地位和意義有更加詳細的論述,何應欽將空軍的作戰置放在整個抗戰階段的分期之中。書中,抗戰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時間的交匯點乃是1939年。從書中訊息可知,無論是在哪個階段,空軍的作戰在很大程度上與地面的大型會戰息息相關。例如書中載錄,在淞滬會戰中,空軍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在筧橋空戰中,擊落日本戰機三架,創下全面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而1938年,空軍更是以轟炸機編隊的方式,遠征日本,在日本長崎、福岡等地投下反戰反侵略的宣傳單,輿論大振。而在滇西、桂柳、湘西、常德等會戰中,何應欽亦詳細記錄了空軍配合大型會戰的經過。
抗戰時海陸空的全方位作戰,史料的獲得、記錄、流傳,對於研究歷史、銘記歷史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八年抗戰之經過》確是一部值得閱讀的抗戰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