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切錯肺」事故初步懷疑是化驗室儲存活組織的容器出錯,令另一癌病人的癌細胞,污染肺結核病人的組織。病理學專家指出,現時公立醫院有嚴謹程序及標籤制度,認為事故罕有。
港大病理學系臨床教授張雅賢指出,化驗程序由抽取活組織樣本的手術室開始,醫護人員要在抽取樣本時,確認樣本的唯一性,確保只屬於一名病人,並為樣本準備一個玻璃容器及標籤,內含病人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送檢單位、時間、送檢人、取樣單位等資料。臨床醫護人員同時要準備一張病理申請單,加入病人的臨床病徵,例如是否有陰影、咳血等情況,讓病理科醫生配合電腦掃描的造影片判斷病症。臨床醫護最後要將內含組織樣本與病理申請單的容器,一併送往病理化驗室。
當容器送達病理化驗室,工作人員便要核對病人資料,確認無誤才收入化驗室,然後由技術人員將組織固定及放入包密盒,之後經過脫水機自動處理、置入液態石蠟、切片、染色等程序,再送往檢驗。
張雅賢指出,今次事件十分罕有,但並非不曾發生過,不過公立醫院有嚴謹處理程序及標籤制度,已將類似事件發生機會減至最低。她認為,即使組織樣本未送達化驗室前,也有可能出錯,因此應由取樣源頭的手術室開始徹查,她提醒所有接觸樣本的人員,都要慎密檢查樣本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