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戰時經濟自救 積聚復興能量


放大圖片

■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軍墾屯田,一面開荒生產,一面保衛邊區。 資料圖片

國力的懸殊,使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只能通過持久戰拖住對手,並付出慘重代價。但在戰爭進行的同時,中國各界人士不忘以各種形式進行自救及推動改革,為戰時提供經濟後盾,更為戰後的復興保存實力、積聚能量。

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同期推進的工業大內遷,後人譽為中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評價是國脈存續的關鍵,保存了復興的基礎。

工業向西遷於1937年8月緊急提上日程,當時戰爭一觸即發,內遷範圍最早劃定為「制定軍需廠」和「國防上可利用者」,其次是「現在民生必須者」,後來擴大到「不屬以上兩種而可藉培植工業中心者」和普通工廠,以「保全資源免資敵用」。

在全面戰爭爆發後,中共在陝西邊區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軍墾屯田,一面開荒生產,一面保衛邊區。西方史學家評價,這場運動保證了當地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毛澤東所推行的農民路線,使他獲得數以億計農民和知識分子的支持,並最終改變這個國家。1942年中共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機關、學校、部隊全部參與大生產。到1942年底,陝甘寧邊區的生產自給率就達到六成以上,1943年自給自足,不再需要徵收抗日救國糧。更重要的是群眾的罵聲沒有了、怨氣消解了。

中國人民追求民主進步的腳步並未因戰爭減慢。1937年毛澤東提出,爭取政治上民主自主,是保證抗戰勝利的中心一環。

此外,中共在根據地實行的一系列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政策,包括減租減息這樣的農村經濟政策,大生產運動這樣的軍農一體化制度,以及「三三制」政權結構形式(即在抗日民主政權中人員的分配,共產黨員大體佔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大體佔三分之一,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大體佔三分之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樣的政治包容策略等,對於動員全面抗戰、爭取抗戰勝利,乃至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新聞
獨家報道:大閱兵前鋒壓軸 直升機捨我其誰 (2015-09-02) (圖)
國產直-8B首次亮相 (2015-09-02) (圖)
攻堅克難 一秒不差 (2015-09-02) (圖)
天安門明日晴到多雲 (2015-09-02)
特稿:美「華裔飛虎」險葬身大海 (2015-09-02)
「9.3」大閱兵程序 (2015-09-02)
習近平:兩岸要維護勝利成果 (2015-09-02) (圖)
連戰:和平發展 順之者榮 逆之者枯 (2015-09-02) (圖)
華僑代表:祖國做後盾 遊子腰桿硬 (2015-09-02)
首個海外抗日紀念館在美三藩市落成 (2015-09-02) (圖)
特稿:將軍殉國台兒莊 僅留烈士遺體照 (2015-09-02) (圖)
抗日軍政大學 熔造革命英才 (2015-09-02) (圖)
校風優良 鼓舞人心 (2015-09-02)
新中國元帥大將 抗大畢業超半數 (2015-09-02)
學員:抗大是人生最美回憶 (2015-09-02) (圖)
窯洞校舍 獨一無二 (2015-09-02) (圖)
綜述之貢獻篇:抗戰功績 彪炳千秋 (2015-09-02) (圖)
戰後國際組織 中國積極參與 (2015-09-02) (圖)
10萬遠征軍入緬 救被困7千英軍 (2015-09-02) (圖)
文匯觀察:維護戰後秩序 華地位不可撼 (2015-09-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