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劇照。 資料圖片
雪 櫻
大膽設想一把,假如孫大聖也有朋友圈,那麼在二零一五年七月十日,他會發出這樣一條消息:「小夥伴們,俺老孫又回來了!換個模樣與大家見面,你們喜歡嗎?」頃刻,眾人圍觀,網絡擁堵。
說起孫悟空,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會有段難忘的記憶,像影片中的台詞,「在中國,每個人的心裡都住着一個英雄,他不是超人,不是鋼鐵俠,不是蜘蛛俠,他叫孫悟空,他是美猴王,他是齊天大聖。」記得小時候,家裡是黑白電視機,我最愛看的動畫就是《大鬧天宮》。電視上佈滿雪花,圖像也沒那麼清晰,但是,只要主題曲一響起,我就安靜地坐在板凳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孩兒們,操練起來!」孫大聖的話猶在耳畔。上小學時,家中換成彩電,手握遙控器,看動畫《西遊記》,腦海裡裝滿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表弟也同樣很迷戀。三四歲的時候,他就愛看《西遊記》,認字不全,卻能哼唱出幾句歌詞,然而他經常錯過電視台的播出時間,嘟着小嘴。後來,姑姑從舜井街給他買了一套光碟,隨時可以播放,他高興得手舞足蹈,一集一集的看,看完後,再反覆地回放,看的同時,他還情不自禁地模仿孫大聖的造型,為此我們沒少折騰。買飾品、做道具,親自動手,邊看邊做,大聖的頭套就費了很大的工夫。他戴上頭套、披上金衣、拿上塑料玩具金箍棒,一招一式,栩栩如生,叫人捧腹大笑。
孫大聖,帶給我們太多的歡樂與淚水,他是我們共同的英雄。近幾年,網絡迅速崛起,外國動畫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使人們大飽眼福,很多人覺得還是外國技術夠硬,看得過癮,常常自歎不如,對國產動畫片的信念也在一點一點的流失,形成了一種窪地心態。然而,一部《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雖然是遲到的歸來,卻也賺足人氣,贏得四面八方的認可。有人說,「為什麼我愛這部電影?」只有一句:「別人愛他驕傲張狂,而我獨愛他傲嬌善良。」評價一部電影的標準有很多,我認為,能夠讓觀眾走進戲院,且看完後有所感動,就是所謂的成功,《大聖歸來》做到了。
孫大聖的大長臉,讓人眼前一亮,這個末路英雄,被稱為「長臉失意大叔」。剛開始看,有些不適應,但看到最後,會對這個充滿俠氣的猴子產生好感。萌娃江流兒也同樣深受觀眾的喜愛,他心地善良,崇拜英雄孫大聖,當山妖擾亂城鎮的秩序,他救下被用作祭天的女童。他一路逃跑,誤打誤撞解除了孫大聖的封印。孫大聖很想回到花果山,過平凡的生活,卻內心迷茫。江流兒一路護送孫大聖回長安城。路上,發生各種不測,他們先是遇見八戒、白龍馬,緊接着山妖布下迷局,孫大聖法力盡失,山妖不費力氣的將女童抓走。最終,江流兒激發了孫大聖的熱血與勇敢,他拯救別人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救贖。朋友說,「這部動漫電影不只是給孩子看的,也適合大人看,讓我們找回丟失的初心。」我覺得,它也喚醒我們心底的英雄情結。
電影中有很多顛覆與創新。電影以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為藍本,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創作手法獨特、畫面構圖新穎、細節設計豐盈,但是,電影又脫離了古典名著的框架束縛,大膽的跳出來,適應商業電影市場的規律,實現了荷里活化。所謂「荷里活化」,並非移花接木,或是簡單複製,而是打開思路,突出本土特色,運用特技手段,擁有畫面美感與清新感。
荷里活化,歸根結底,是一種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是向商業電影的靠近與挑戰。以當前的情況來看,這種靠近,有些如履薄冰,短時間內尚不能形成氣候。導演李安曾說過,「導演不能為了荷里活,在拍電影的時候去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不能拿文化來賣弄。」如何吸收荷里活的西方觀念與藝術養分,以兼容中西的風格來講中國故事,符合東方審美與藝術精神,這是極需探索的道路,需要敬畏心與包容心。對此,歷史學家資中筠指出,「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取決於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修養深度,對本民族傳統也有繼承、揚棄、改造問題。」
「電影曾經是一門藝術,現在則更強調它是一宗產業。似乎,人們已不再向它要求意深,只期待它的耀眼與票房。」作家史鐵生的話在今天依然適用。票房本無罪,有問題的是瘋長的慾望與功利的心態,讓電影淪為吸金的轉盤。不少電影畫面唯美、陣容強大、投資不菲,但是票房就是捉襟見肘,這是為什麼?是重心跑偏了,太急於追求結果,倒頭來忽視了觀眾的感受。看完後覺得很浮躁,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空,更別提感動了。《大聖歸來》炒熱了「自來水」,即沒有花錢自發組織的水軍,也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好的電影,票房會水到渠成。
看電影資料的時候,我被感動的是誠意與堅守。這部片子,從籌備到成品,用了八年的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意志的磨練。起初,缺乏資金,導演用眾籌的方式,籌集到七百五十萬元;製作,僅僅動態分鏡環節便耗費兩年,用製作團隊的話說,「這是死磕的過程。」;營銷環節,完全不佔優勢,受到排擠,只能依靠電影擴散口碑,很快得到「自來水」的追捧,逆襲成功,票房過億。
另一方面,《大聖歸來》處於互聯網的「風口」上,這也是營銷優勢。「電影同一切互聯網產品有着共性,都會形成使用、購買、社交、互動的需求,於是從一開始,製作團隊就依據互聯網產品的特徵完善地打造產品的每個環節。」先是確定目標用戶,製作同名電影MV,然後拓展到不同的社交網絡,靠公眾號發文章引來刷屏,一步一步積累人氣。其實,最令人自豪的是,《大聖歸來》在上映之前,就刷新中國動畫片海外銷售記錄,先海外後內地的策略,也是可圈可點,為中國的投放積累聲譽。「當中國的動畫製作技術不再是問題時,如何更好地使用全球化的電影語言就成為了新的挑戰,而一旦掌握了這些技巧,中國獨特的美學和人文風格將是電影開發的富礦。」出品人路偉的這段話耐人尋味。這既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是適應電影發展的新常態。
可見,英雄歸來,有着雙重的意義:一是叫人們找回初心,找回夢想;二是重塑信念,為中國電影注入技術活力與文化內涵,是一劑強心針。正如山中漫長的五百年禁錮,讓孫大聖有了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大聖歸來》也在提醒我們的回歸,關於人生夢想、生命價值。如果說《西遊記》是中國在世界上最大的IP,那麼,這隻孫猴子是驚艷四座的時候了。驚艷過後,依然是長久的寂寞與創造,就像孫大聖的朋友圈,經過這個夏天的火熱圍觀後,也會慢慢恢復到孤獨與冷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