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又到家長為孩子選小一的季節,坊間有許多全港小學排行榜以供參考,看罷計分方法,行內人都會一笑置之,這些排行榜為全港學校打分數,學術、體藝成績比例等無一客觀標準,看似客觀但不合乎統計學邏輯,家長們還是當作路邊新聞,不要太放在心上。
這些排行榜或是選校刊物中不乏「傳統名校」、「地區名校」等字眼,如一定要區別香港「傳統名校」或「地區名校」,要由約百年香港教育史說起,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在一九三九年成立,由香港二十二所歷史悠久的英文教會學校所組成,這二十二間學校依《補助則例》(Grant Code)接受政府指定補助,所以名為補助學校(Grant Schools),就是我們約定俗成的「傳統名校」。然而這些補助學校只有中學,幼稚園及小學則沒有名校之分,但由於有些同名的幼稚園或小學與其結龍,才有貴族血統。
香港開埠之初,資源貧乏,很多家庭連生計也有困難,莫說教育,與今天不能同日而語。當年,辦學團體多以教會為主,牧師、修女、神父等又多是外國人,學生英語水平一定比普通學校好,在當年英國殖民時代精英教育制度下,這類學校的學生出類拔萃機會自然大增。但隨着時代變遷,香港教育局為學界投放大量資源,為香港打造一個十二年優質免費教育,如今向十五年免費教育邁進。一九七八年九年免費教學;一九九七年開始優質教育基金;一九九八年開始每校一位外籍老師計劃等,全港學校也得到均等教育資源,「地區名校」熬出頭來,「傳統名校」光環也逐漸褪色。
另外,不少全球教育研究報告也證明,香港教育是優質的,以經濟學人智庫研究共四十個國家及地區教育系統為例,公佈二零一四年全球教育系統排名,香港排第四,僅次於新加坡。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家長選校時不必盲目追求名校,適合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