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子峰(左)及胡艷紅(右)將分別前往美國著名大學,進行為期6至8個月研究工作。姜嘉軒 攝
中大胡艷紅獲研資局資助 赴美研究盼助內地更正觀念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抗生素不可亂服,否則會產生抗藥性,致藥物失靈;假如獲醫生處方抗生素,不論是否痊癒亦應按指示服完整個療程,切勿病情好轉便停藥。這些「常識」看似人人皆懂,但其實在偏遠地區卻是亟待研究的題目,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胡艷紅曾實地探訪內地農村,發現不少醫生或病人皆不清楚抗生素的正確用法,胡亂處方或服用情況常見,潛在風險嚴重,有必要加強教育及宣傳。其研究計劃獲肯定及資助,將遠赴美國進行8個月研究,期望帶來有效方法協助內地城鎮。
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候選人胡艷紅,曾從醫十餘年,她發現內地西部偏遠地區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構成潛在風險,「發明新的抗生素藥物的數字逐年減少,抗藥性情況卻越見普遍,換言之有效的藥物變得越來越少,同時因耐藥情況致死的問題日漸嚴重。」胡艷紅又引述研究表示,6個月至2歲兒童頻繁使用抗生素可導致肥胖,亦會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
村醫憂斷錯症 濫處方抗生素
不過,由於這些影響長遠才會看見禍害,大都屬於潛在性問題,致問題一直未獲大眾正視。有見及此,胡艷紅主要研究抗生素於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應用,並在3個月前開始走訪廣西農村地區,了解當地醫院處方抗生素狀況,及當地居民對抗生素有多少了解。結果發現,只有小部分農村醫生擁有大學文憑,某程度說明醫學知識不足,即使醫生知道抗生素的正確用法,卻可能因「信念」不足,擔心斷錯症而照樣處方。「以感冒為例,超過九成源於病毒感染引起,處方只可對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其實無補於事,然而部分醫生為了萬無一失,照樣處方抗生素予病人,導致病人不必要地服用了抗生素。」
製短片派單張 獲當地支持
另一方面,部分病人及家屬對於病情缺耐性,「希望一食藥就立馬康復。」加上對抗生素的一知半解,以為下重藥更快病好,主動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兩方面因素相互影響下,形成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有見及此,胡艷紅着手在當地進行宣傳工作,包括製作宣傳短片及單張,向當地市民講解正確使用抗生素方法,同時加強與當地醫院溝通,宣揚每月處方抗生素的確實限額。胡艷紅指目前計劃獲當地政府支持,初步已見成效,使用抗生素比率下降約20%,有望回復至合理使用水平。
胡艷紅的研究獲「研資局──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劃」肯定,資助前往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進行為期8個月的研究。她表示,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均會提倡正確使用抗生素方法,期待在是次於美國的交流及研究,能找到適用於中國的方法或工具,讓內地使用抗生素情況獲進一步改善。她又指計劃主力探討兒童使用抗生素的狀況,期望從小開始更正觀念,期望濫用抗生素問題得到根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