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雖不再設有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但綜觀歷屆文憑試,考核題材時都有涉獵中化的知識。以寫作卷來說,2012年曾要求考生通過描寫唐老師的言行,突出中國文化的可貴之處,翌年又要考生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題敘述一次活動經歷。有鑑於此,同學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認識,但由於並非所有學校都會以「文化專題」為選修單元,故筆者在此將概述中國文化的要素,分三期與大家快速「進補」。
第一期,我們會探討中國文化的特質。
和諧源於農耕文化
一個地域的文化,往往與其地理有極密切關係。中原(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其屬於亞熱帶至溫帶氣候,夏季溫暖而潮濕,加上河流密集,提供灌溉用水,使土地肥沃,適合定居耕作,漸漸發展成「大陸農耕型」的社會。定居耕作下,中原人安土重遷,聚族務農,凝聚力強,特別重視人倫,講究和諧,有所謂「凡事以和為貴」的說法。他們非常重視鄉土情懷,具「落葉歸根」的觀念,「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恰恰體現中國人對鄉土的眷戀。
天災形成樂天知命
農耕生活繼而發展出華夏民族務實的精神,他們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地在人種,事在人為」的道理。誠然,由於中原經常受到氾濫、乾旱等氣象災害的困擾,農民除了靠辛勤種田外,還不免望天打卦,祈求豐年。所謂「盡人事,知天命」、「船到橋頭自然直」就反映了中國人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性格。但與西方相比,中國人世代務農,習慣寒暑循環,四時有序,不驚詫大自然的變化,亦無需假以外求,因此缺少西方對征服自然的冒險精神,長期敬畏傳統,形成封閉保守的個性。
簡而言之,中原優厚的地理位置,使中國世代以務農為生,形成獨特的鄉土心態,既講究和諧、辛勤,又難免故步自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除了要汲取前人智慧,繼承優良的品德情操外,亦要懂得反思與批判,擇優捨劣,摒棄不合時宜的弊端。■文嘉俊 中文尖子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