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傑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近期內地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規劃建議綱要。其中的兩點頗受關注,一是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二是「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發展」。在深港融合的背景下,探討加速構建「深港創新圈」不失為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發揮香港在十三五期間重要作用的一個切入點。
深圳近年高新科技發展突飛猛進
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IT產業崛起以及發達國家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背景下,深圳制定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 茪漹幫妦ㄦ~轉型和優化升級,實現從加工貿易到「深圳製造」,乃至「深圳創造」的飛躍。目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涵蓋電子資訊、生物醫藥、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其他高技術行業等六類,與現代物流、金融、文化產業一起並稱為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
2014年高新科技產值逾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值達5,173.49億元。2015上半年產值達7,392億元,同比增速達10.17%。目前深圳擁有3萬家科技型企業,包括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
深創新發展有不少「香港因素」
政府支持與市場主導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作為內地與香港惟一陸地相連的城市,深圳成為內地物流、人流、資訊流、資金流流向香港的重要通道,並通過香港這一平台輻射到全球範圍,實現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作為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率先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並針對科技創新的特點和需求,發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資本市場,初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銀行、證券、創業投資、產權交易等為依託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另外,由於擁有特區立法權,深圳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市場經濟法制環境。
深圳的行政管理體制更多建諸於向市場放權,即「政府的手」讓位於「市場的手」,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對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可見,深圳高技術產業發展模式中隨處可見香港自由市場的影子。
作為內地經濟改革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典範,深圳高新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備受香港各界關注。目前香港高新科技發展現狀並不理想。
從政府層面來看,「積極不干預」政策理念下科技財政投入有限,現有的投入更主要側重具體項目,忽視基礎性研究,「官產學研」結合不足,擬統籌全港高新技術發展的創新及科技局仍處於籌建階段;從市場層面來看,土地房屋供應短缺,樓價高企加上人工成本上升,導致科技產業大多局限於資本集約的服務,難有生產基地作為發展的後盾。
香港能否複製「深圳經驗」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呢?有分析認為,香港只要做好貿易、金融、專業服務平台即可,無需在意產業結構調整。
筆者認為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化以及對金融、地產的極度依賴不利於香港經濟中長期保持平穩發展。借鑒深圳以及全球其他經濟體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經驗,或許可成為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個選項。
隨荂u十三五」規劃相關措施進一步細化,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之下,香港可充分利用本地國際知名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制等優勢,與深圳攜手深化區域創新協作,推動「深港創新圈」建設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