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歐陽國樑建議市民應及早紓緩壓力,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趙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壓力是都市人無可避免的問題,一項訪問約600名本港市民的調查發現,逾70%受訪者認為其壓力程度達6分或以上(10分為最高),且有近半數受訪者聲稱不會刻意紓緩壓力。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曾有公立醫院醫生因未能處理壓力問題而求診,擔憂市民若未能及時處理壓力問題,或會導致「壓力爆煲」,出現情緒病。
為了解市民的壓力來源及減壓方法,領展在今年10月至11月期間,以街頭問卷形式訪問約600名年齡介乎12歲至65歲的本港居民,並以由1分至10分評定個人面對的壓力程度。昨日公佈的結果發現,逾70%受訪者認為壓力程度達6分或以上;32%受訪者的壓力程度更高達8分或以上。面對壓力時,78.5%受訪者會心情變差,其次為感到不安(64.2%)及容易動怒(40.1%)。
調查又發現,各受訪者均有不同的減壓方法。近半數受訪者表示不會刻意紓緩壓力,最多人使用的減壓方法分別是做運動(40.8%)、找朋友傾訴(31.1%) 及吃東西(29.7%)。
醫生:不及時紓壓或致情緒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引述其一個病例指出,曾有一名公立醫院醫生因不懂如何處理人事關係,加上礙於職業身份而怯於對外訴說困難,因而長期受壓,最終承受不了而求診。
他指出,近年精神科求診人數有上升趨勢,樂見不少患者勇於對外求助,但仍擔憂市民若不及時處理壓力問題,或會導致「壓力爆煲」而出現情緒病。
歐陽國樑強調,情緒病患者為紓緩問題,或會採取自殘等負面方法,建議市民應及早紓緩壓力,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他又說,不少市民面對壓力時均會採取不同紓壓方法,但未能持之以恆而令壓力累積,「做運動可以減壓,但做到一個星期便因工作繁忙等藉口而停止。」
他提醒市民,壓力過大或導致長期出現失眠、做事缺乏集中力及未能控制情緒等情況,如經常發脾氣等,建議市民採取合適的減壓方法,「例如可尋求家人或朋輩幫忙,或對住個廁所,大叫出來」,以改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