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所上月底正式宣佈加工肉類致癌。圖為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 資料圖片
- 公共衛生 -
「唔該一個早餐A,要香腸炒蛋配火腿通粉!」港人愛吃的香腸、火腿及煙肉等加工食品,是「茶記」的必備元素。不過,原來有關的加工食品隨時令人罹患癌症!世界衛生組織早前宣佈,將加工肉列為最高風險致癌物,即1級致癌物,與煙酒及砒霜看齊;紅肉也可能致癌,列為2A級致癌物。不過,在香港這講求競爭和速度的城市,要選擇非加工肉類及紅肉似乎不是易事。事件令人反思,在香港要改變我們的主流飲食習慣,是否不可能的任務? ■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通識科教師 李浩彰
議題探索
主題2: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按教育局指引)
科學與科技在何等程度上可以促進公共衛生的發展?
. 科學與科技能否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的解決方法?
.在公共衛生的範疇,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及引發哪些議題?科學和科技研究的成果如何受到尊重和保護?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衛生方面會面對什麼挑戰?
新聞背景:日食兩片煙肉 大腸癌風險增18%
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所於網站以及在權威醫學期刊《刺針腫瘤學》網站發表研究結果,研究共分析逾800份過去數十年關於進食肉類和患癌風險的研究報告。研究指出,肉類加工方法如固化和煙熏,過程中會形成致癌化學品N-亞硝基化合物(NOC)和多環芳烴(PAH);高溫烹調如燒烤可產生已知或可疑致癌物,包括雜環胺(HAA)等。
報告引述其中一份大型研究稱,平均每日進食50克加工肉,即一條多腸仔或兩片煙肉,罹患大腸癌風險增加18%;而平均每日進食100克紅肉,相等於半份標準牛扒,患大腸癌風險亦增加17%。
紅肉年致5萬癌死 專家:病理證據足
世衛引述獨立研究組織數據,每年因進食加工肉導致癌症死亡人數有34,000人,因食紅肉致癌症死亡個案更達5萬宗。根據是次研究結果,專家認為有充分證據證明,加工肉會導致大腸癌,並與胃癌亦有正面關連,故決定將加工肉加入1級致癌物列表。
專家強調,吃加工肉品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仍較小,但隨着攝取量增加,風險相應提高。至於紅肉,專家認為與大腸癌、胰臟癌及前列腺癌有正面關連,卻只有有限證據證明令人類致癌,在病症機理證據強烈下,決定將紅肉加入2A級致癌物。
世衛致癌物質分類:
世衛將不同物質的致癌程度分為5級,包括對人類致癌、較可能對人類致癌、可能對人類致癌、致癌度不確定和可能不致癌。
1級: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
加工肉、石棉、太陽輻射、檳榔、鹹魚、香煙、酒精、室外空氣污染
2A級:較有可能致癌,動物實驗中有充分證據
紅肉(包括牛、豬、馬、羊)、高溫油炸食物、輪班工作令生理節奏紊亂
2B級:可能致癌,對人體致癌的證據有限,動物實驗的證據不充分
咖啡、汽油、醃製蔬菜、瀝青
3級:致癌程度不確定,對人體致癌的證據不足
茶、印刷墨水、礦物油、飛機燃油
4級:很可能不會致癌
化學品己內酰胺
■資料來源:世衛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