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祥(左三)及其研究小組合成出「間諜」,深入細胞內部,了解蛋白質相互作用。 校方供圖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內地歐美邀提供合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人類會派間諜套取情報,原來這個道理用於了解細胞中的蛋白運作一樣可行。有見胺基酸是組成蛋白的基本結構單元,香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李祥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就模仿其中一種必要胺基酸,研製出類似的「間諜」,以參與蛋白的合成,進一步深入監察當中的相互作用。研究成果已成為首個登上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的香港原創研究,引起內地、歐美等數個科研團隊的興趣,希望港大可提供「間諜」,於科研上展開合作。
蛋白質是細胞內主要的生物大分子,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千上萬不同的蛋白互動形成「交際網絡」,分擔不同工作,能影響細胞功能及結構。如果這個網絡出現問題,嚴重者可出現癌症等致命疾病。若找出不同蛋白在蛋白網絡中的角色及其相互關係,將有助研發各種疾病診斷及治療方法,但有關議題卻是現今生物醫學研究的重大挑戰。
「間諜攝影機」「捕捉」特定分子
為攻克上述問題,李祥及其研究小組想到可以派「間諜」深入蛋白運作過程。有見胺基酸是組成蛋白基本結構單元,而離胺酸(lysine)是20種必要胺基酸的其中一種,他們因而合成了一個非天然胺基酸稱為光離胺酸(photo-lysine),扮成離胺酸參與細胞蛋白合成,而不會影響細胞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光離胺酸還帶着以紫外光能啟動的「間諜攝影機」,可「捕捉」每個跟特定蛋白互動的分子。
結果顯示,只要把光離胺酸加入細胞培養基16小時,就足以讓它混入細胞蛋白質,並作出標籤。研究人員將它曝露於紫外線下數分鐘,就可「捕捉」到細胞中蛋白的相互作用,並成功鑑定了許多已知和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對了解細胞過程調控如基因表達、信息傳遞和新陳代謝等,尤其重要。
李祥團隊3年時間克服技術問題
說起來似乎簡單,但團隊花了3年時間才可克服各種技術問題,讓有關想法得以實現。李祥表示︰「如何設計和合成這個『間諜』是最困難的,因為人體有着很精密的調控,一些非天然東西如果放了進去,細胞有可能死掉,也有可能產生抗體去排斥這外來物。我們結果是用了17個至18個步驟合成,才轉化出我們想要的產物。若以每一步產率可達九成,已經很不錯了,但17個至18個步驟下來,每次打九折,最後轉化出來的幾率,就減到很低了。」
正因為如此,即使研究團隊已於論文中發表了研製「間諜」方法,不少科研團隊仍希望可以直接由港大製造。李祥表示︰「以我們熟練的研究人員而言,要成功做到,可能也要一個月時間,其他人若由零開始自己去做,可能要3個月至6個月。」
目前論文刊出約一星期,李祥指已收到來自內地、歐美等數個科研團隊的合作邀請,希望可透過其技術了解細胞研究中的不同議題,而李祥亦樂意免費提供「間諜」,以推進有關領域的不同研究,「我自己主力於表觀遺傳學:了解為何每個細胞DNA明明一樣,但由我們的頭髮到腳趾到內臟,每個細胞卻又那麼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