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會,工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縱觀20世紀,香港工業經歷了起飛、興盛、衰落,其發展與本地及全球政經事件有密切關繫。
20世紀初:萌芽
香港的製造業由20世紀初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中小規模的華資企業亦相繼誕生。
1920至1930年代:輕工業湧現
紡織業開始萌芽並出現極大增長,一些低技術和勞工密集、以出口為導向的輕工業湧現,如膠鞋、手電筒、五金用品和搪瓷用品等。
內地參與朝鮮戰爭引致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一向依賴轉口貿易的香港深受影響,於是尋求發展工業。
戰後首次經濟轉型
1949年前,內地動盪的局勢令不少企業家和工業家從上海湧到香港,除了帶來龐大資金外,還有技術、機器和熟練技工和現代管理手法。
1950至1960年代:山寨廠興起
山寨廠開始興起,這類小型工廠以低技術的製造業為主,如織假髮、車衣、剪線頭、裝嵌、串膠花等,多以家庭式經營。隨着本港紡織業的迅速發展,製衣業被帶動起來,塑膠業和電子等亦逐漸發展,推動香港經濟另一次轉型。
1970至1980年代:由盛轉衰
全盛期,製造業佔到本地生產總值約三成,就業人數佔全港四成半,「香港製造」成為國際認同的「品牌」。不過好景不常,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港商紛紛將廠房移遷至珠江三角洲,留總部於香港,香港工業亦漸趨式微。
今日:香港工業亟需轉型
大量工廠遷出香港,只剩重要決策、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等仍由香港負責,低技術工業式微,香港工業惟有轉型創意或高科技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