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台灣領導人大戰曲終人散,對於戰果不少人應已預料得到,反而在選舉工程中一些特點更令人關注。例如今屆選舉其中一個新現象,就是在社會上選情並不熱烈,地區的宣傳海報、橫額、旗幟,以至造勢大會都如以往,但整體氣氛卻不熾熱,這恐怕是大多數赴台觀選人士的同一觀感。但其實,整體選舉氣氛並不如地區看到的冷淡,看看投票率、看看青年「首投族」的投票就可以知道。這種情況與香港去年的區議會選舉相似,就是表面看選情冷淡,但實際上卻是熾熱非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認知上的誤差?原因正是選戰的重中之重正由地區轉移到網絡所致也。
今屆台灣選舉,各個陣營都投放了大量資源打網絡選戰,民進黨固然優而為之,甚至是擅長組織戰的國民黨,今屆也調整了策略,令到網絡變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此,各候選人地區上的資源也投放到網絡之上,大拍短片、在網上大賣廣告,每日通過facebook、網媒來發放候選人的照片及新聞。與地區宣傳相比,網絡更有針對性、即時性、廣泛性,也更能開拓新的票源,相反傳統的宣傳模式則變成徒具一格。這股網絡戰的風潮正在不斷擴展,去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有不少「政治素人」當選,正是得益於這股網絡選戰風潮。
值得指出的是,青少年大都具有反叛性、不喜歡別人說教,如果是一般的政治宣傳,只是搬字過紙的將實體宣傳轉到網上,這樣的宣傳根本沒有用,徒有網絡之名,沒有網絡之實。可惜的是,建制派過去的網絡宣傳都沒有改變這種套路。反對派卻重點經營,一個「蘋果動新聞」已經衍生出一班「傘兵一代」,現在還多了一個網絡媒體「100毛」。「100毛」從不直接講政治,而是散播一種對抗建制、嘲笑建制、鼓吹抗爭、挑戰權威的思想,並通過各種二次創作、改編歌曲、短片等深入青年腦海。在潛移默化之下,這些青年長大後就是一班桀驁不馴、對社會諸多不滿、反建制,甚至反父母權威的新一代。「100毛」沒有擺明車馬的傳播政治,沒有為反對派評功擺好,但通過這種高明的「洗腦」手段,將青年學生培育成一班反對派的「爛頭卒」。
利用「100毛」之類的所謂網媒作為政治工具,正是反對派的「最新發明」,試想如果由民主黨、民協去做,青年學生會接受嗎?但通過「100毛」之類的網媒代勞,效果卻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成本有限,與《蘋果》相比恐怕只是九牛一毛。這類模式成功了,將來還可以有「200毛」、「300毛」、「400毛」。對於反對派的網絡攻勢,建制派必須與時俱進改變思維,全心全意投入網絡選戰,不要再每年講青年工作,只是簡單地邀請青年飲茶交換想法,如此應對,等於將青年學生交予反對派,香港還有前途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