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院將在2016學年開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榮譽文學士」。左起:梁源、施仲謀和張連航。 黎忞 攝
助了解不同語言系統差別 方便到海外或本地國際校搵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近年全球掀起「中國熱」,漢語是推動相關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而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國際城市,於當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教育學院今年9月將推出全港首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下稱二語)教學」資助文學士課程,以銜接學位方式,每年取錄二十多名副學位畢業生,課程會融合漢語知識及提供針對性教學訓練,培育能有效向海外或本地國際學校學生教授中文的專才。教院表示,會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及語言系統的差別,於二語教學時更能「對症下藥」。
現時全球有逾1億外國人學習漢語,人數有上升趨勢,而英國和德國都是最多人學習中文的西方國家,相關教師人才非常渴市。教院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指,該校過往較着重培訓本地中小學的中文教師,新課程長遠可望同時照顧本地國際學校的需要,甚至讓畢業生到海外學校任「二語」的中文老師,「例如教院的非本地生,也可在畢業後回到原居地任教中文。」
獲政府資助 暫銜接式招副學位生
新課程獲得特區政府資助,在2016/2017至2018/2019三個學年,暫時只以銜接方式招收副學位畢業生入學,兩年全日制修讀共60學分。
課程注重對中文的了解,30個主修學分包括:現代及古代漢語、兒童語言發展、「二語」的「聽說讀寫」教學法、國際漢語課程與教材設計、跨文化傳播、中英文語法對比等;另選修內容涵蓋語言學、統計學、心理學及教育知識。
「二語」學生母語並非漢語,而語言受文化影響,若教師能透徹了解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文化,教學將更得心應手。負責統籌課程的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梁源舉例指,「當有人說『你好』,有歐美學生會回應『我是好』,明顯是受英語的『I'm Fine』所影響」,所以是次課程希望準教師多認識其他文化及語言系統,教學時更能「對症下藥」。
梁源又提到,漢語「二語」除了照顧國際學校及海外學習中文的學生外,香港主流學校取錄的非華語學生也需要有效學習方法,因此課程同樣提供專門照顧非華語生的中文單元教學設計及開發的選修科,讓就讀的「二語」準老師可支援本地學校設計中文教學法。
教院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張連航補充指,課程設有「學校體驗」,會安排準教師到有取錄非華語生的本地學校或國際學校參觀,亦會前往內地或台灣、為期4周的漢語教學實踐機會,實際了解學校「二語」教學環境及需要。
非「教育學士」 需讀教育文憑
不過,上述課程屬「文學士」而非師訓資格、年期較長的「教育學士」課程,畢業生如要在香港公營中小學執教,需要另行報讀教育文憑,但國際學校則不在此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