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社會分化,部分大專學生的思想越趨激進,例如:仁大學生涉嫌在立法會外焚燒垃圾桶,嶺大學生用語言暴力傷害校董會成員,港大學生禁錮校委會成員,中大學生主辦的性工作坊,大專學生逃學參與「佔中」等,顯示了激進思潮正在學界蔓延。
今天這股歪風雖未成氣候,但我們不可不防。因此,我認為在通識課堂上,在教授中國單元時,教點孔子的思想,洗滌一下學生的心靈,或許能根治目前香港部分青年的激進歪風。
盡己責 顧他人 守秩序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是一切道德價值的中心。孔子認為「仁」是個人修養的最高理想。孔子說「仁,人也」,又說「仁者,愛人」。如何才能實踐「仁」?孔子提出了「忠、恕」二道。
所謂「忠」,即是盡個人的責任及專注修養自身,如此便能「用其力於仁」。至於「恕」,即「推己及人」,消極意義是個人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諸己而不頌,亦勿施於人」,積極意義則在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是個人實現「仁」的方法,但要使社會進入「仁」的境界,在孔子看來,還必須有「禮」的配合。孔子的「禮」,指「秩序」,是群體行為的標準,亦是個人修身、治國的必要條件。
可見,激進的青年正是缺乏了一份愛人之心,未能做到「推己及人」的處世態度:試想如有人在你家門前焚燒垃圾桶,用語言傷害你的家人,甚或禁錮你在家中,你會有何反應?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提醒我們,這些魯莽行為皆是一些失「禮」、破壞「秩序」的行為。
「正名」息爭議
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社會和政治秩序混亂不堪,作為一個關心時政的學者,孔子在他的學術系統中,亦提出了一套治國的政治理論。
「正名」是從禮治思想中產生出來的。孔子認為要達到政治理想,首先必須「正名」,意即上起領導者,下至平民,都應安守本分,名實相副。「正名」的概念,是孔子治國的基本原則,建立社會秩序的重要一環。
去年「佔中」期間,有政客毫不尊重「一國兩制」,宣稱要爭取所謂的「公民提名」,威脅政府制定一個美國模式的普選方案。這根本就是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要求,亦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政治訴求。
政客一堆空言,大專生未弄清真偽,盲目跟從,終弄出了累己禍人的「佔中」事件,不但荒廢了個人半年的學業,同時對社會民生帶來負面影響。
綜合而言,孔子學說對中國思想傳統的影響至巨,不但成為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更成為社會的規範。惟孔子學說自五四運動以來,經歷文革的衝擊,其影響力大降。今天本地小部分的大專學生,正是沒有在「德性」方面多下一點工夫。在大是大非事情上,欠缺了一份仁者之心。期望,他們都能多讀一點孔子的思想。■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