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開榮希望發揮地區人士及政協委員雙重作用,為兩地發展獻力。 黃偉邦 攝
北區地區委員會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鄧開榮,1993年開始從事地區工作,2002年扎根北區,廿多年社區工作經驗,深切體會到近年「水貨客」、「雙非學童」、區內人口增加等種種問題,為北區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和影響。身為地區人士及政協委員,他極為關注地區經濟民生問題,透過多個渠道積極向特區及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意見。長期從事社區工作,他也發現很多人,特別是香港年輕人對內地情況不太了解,想法也較為負面,故他多年來組織各種形式的內地交流團,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的地大物博和經濟快速發展,更能啟發自己人生。■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邵萬寬、沈清麗
逾二十年的地區工作經驗,由2002年開始專注服務新界北區,鄧開榮深耕地區事務,對區內人與事了如指掌,對很多服務對象一家大小都很熟悉,對北區更是格外親切。除任北區地區委員會主席外,更身兼新界社團聯會副理事長、北區居民聯會主席、北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北區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北區醫院社區關係委員會副主席、北區青年協會會務顧問、實義點社區服務隊等,從各個層面服務及關注北區發展。
「水客」堵路 間接推高北區物價
近年,水貨客嚴重滋擾北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鄧開榮對此感同身受。他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訪問時指出,「水貨客於區內大量購物後,就地裝箱打包,嚴重阻塞行人通道;許多店舖因應水貨客的購物模式,由銷售日常用品變為開藥房,增加了區內居民的生活不便,並間接推高區內物價。」
為此,他積極協調溝通,希望平衡各方利益及化解地區之間發展矛盾。 早前,內地有關部門已停止向深圳居民簽發赴港「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鄧開榮認為,「一周一行」已見成效,不過限制內地居民來港只是其中一項措施,對於社區長遠的健康發展,在管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談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鄧開榮說:「香港上車難,新界土地進一步開發這是大勢所趨,但是推行有關計劃時,特區政府有需要保障北區居民的權益。」他舉例指,「新界皇后山住宅區將在2019年入伙,屆時區內將新增近4萬人,但是目前唯一通往外界的沙頭角公路已出現負荷過重情況,造成區內嚴重塞車問題。」
組交流團 讓港青識內地發展
鄧開榮多年來也不遺餘力,組織各種形式的內地交流團。他認為,交流團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既能夠感受到國家的地大物博和經濟快速發展,也能令自己人生獲得良好的啟發,尤其是對年輕人,「有一位到英國留學的年輕人,2013年跟我到井岡山、百色、延安等地參觀,感受到當年紅軍的艱苦歲月。他畢業回港參與在北區發起的膠樽回收計劃,擔任行政管理工作,且落手落腳回收膠樽,做得很認真,捱得苦,現在已自己出來創業,開了咖啡店。」
鄧開榮表示,自己在內地出生,又長期從事地區事務,且身兼政協委員,希望發揮自己熟悉香港及內地社會的優勢,為兩地交流互動,粵港合作發展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