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職業としての小說家》 攝影:葉蕙
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大岡昇平、芥川龍之介等日本重量級作家們,曾個別以《文章讀本》或《小說作法》為名,寫過品評西方及日本文學方面的理論書,針對不同的作品風格及文體作出主觀或客觀之評析,成為文學愛好者們選書的參考指南。
2015年9月,日本Switch Publishing出版集團將村上春樹在文藝旬刊Monkey Business連載的個人講稿重新整理,推出了《身為職業小說家》這本隨筆集。有別於其他日本作家的文學理論書,村上在書裡並沒有深入談論別人的作品,而是採用自傳體的文學風格,着力於描述自己從零開始的寫作經驗及生活境遇,讓讀者一窺他創作的心路歷程。■文:葉蕙 (寄自馬來西亞)
全書共分12個獨立的章節,包括《小說家是寬容的人種嗎?》、《成為小說家的時候》、《關於文學獎》、《關於原創性》、《要寫什麼好呢?》、《與時間為友:如何寫長篇小說》、《由始至終是個人與體力的營生》、《關於學校》、《要讓怎樣的人物登場呢?》、《為誰而寫?》等饒富趣味的話題,滿載自傳性質的回憶與回顧,有些章節讀來心有慼慼焉。
1979年出道至今,村上寫過長篇、短篇、遊記、散文隨筆、報導文學等各種文類的作品,更在創作之餘熱忱地譯介英美小說,意圖以譯養文,透過小說翻譯強化自己的文學營養,使之成為創作的重要資源。
村上自小對外國文學情有獨鍾,長期接受美國文化的滋養與薰陶,喜歡外國電影與爵士樂。他承認自己受到費滋哲羅、馮內果、布勞提根、錢德勒的影響頗深,造成他的文學理念傾向於西方的後現代主義。他讓音樂進入了文學結構,文學語言缺少日本傳統文化基因,這是他的作品和其他日本作家最大的不同之處。
小說家與文學獎
村上在書中暢談小說和他成為小說家的因緣。他說小說家基本上都是自我中心的人,自尊心與對抗意識特別強。他將文學世界比喻為職業角力場(Wrestling Ring),認為只要有意願,任誰都能上去較力一番。這個文學角力場沒有警備員或裁判,現役的摔跤手(這裡指的是小說家)也不會干涉。然而上場看似簡單,但要長久逗留卻不容易。就如要寫一兩篇小說並不難,若要靠小說維生卻是極難的工作,普通人是做不來的,需要一些稱作才華或氣概之類的東西,加上一點兒運氣和時機,以及某種無法視覺化或語言化的「資格」。從漫長的時間軸來看,小說家乃是一種自然淘汰的行業,需要時間的檢證。
村上成為小說家的軌跡,大家耳熟能詳。1978年4月一個晴朗的下午,他去明治神宮球場看職業棒球賽。因為美國僱傭球員Dave Hilton一記漂亮的二壘安打,他突然感到有什麼東西從天飄下,彷若接收到天啟般的頓悟(Epiphony),萌生「說不定我也可以寫小說」的念頭。於是跑去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買了鋼筆和稿紙,在他和妻子經營的爵士樂酒吧打烊後,坐在廚房的飯桌上寫小說。(這個秘密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裡也揭示過)半年後完成的作品,就是《聽風的歌》,而且得了群像新人文學獎。
文學獎向來是有志當作家的人獲得文壇入場券的管道。村上也承認如果沒有得文學獎,他可能不會當小說家。不過,「對真正的作家來說,比起得文學獎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文學獎,村上向來秉持超然態度。他不在乎芥川獎或諾貝爾獎,只在乎讀者怎麼看他。每當接受專訪,被問及與文學獎相關的話題時,他通常這樣回答:
「最要緊的是好讀者。無論什麼性質的文學獎、勳章或善意的書評,倘若與買我書的讀者相比,根本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他強調,留給後世的乃是作品而不是獎。可不是?有誰還記得三年前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誰?誰會在意海明威是不是諾貝爾獎得主?但一定記得《老人與海》《戰地鐘聲》這些作品。
給寫作者的建議
對於有志當小說家的人,村上建議先讀書,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多讀書,無論好書壞書都要讀,讓許許多多的「物語」通過自己的身體,與優越的或不優越的文章相遇,變成自己的基礎體力。然後在實際動手寫文章以前,養成仔細觀察自己觸目所見的事物與現象的習慣。深切地觀察所有發生在周遭的事物,加以思考,盡可能把原有的素材儲存起來,包括細節,不要太早下是非判斷和結論。最好做成專用的筆記,貼上簡單的標籤(如日期、地點、狀況),保管在個人的記憶抽屜-腦袋裡。該消失的會消失,該存留的會存留。具體的細節就是豐富的收藏品。所謂的想像力就是記憶。他認為有效地組合沒有脈絡的片斷記憶,理當成為故事的動力。下筆時打開記憶的抽屜,收藏在內的情報自然就會派上用場。
從這本書的內容,可以看到村上內心最真實的一面。他非常清楚自己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也很了解讀者要的是什麼。就如他在《要寫什麼好呢?》這章節所言,世界看起來很無聊,其實充滿魅力與謎樣的原石。小說家就是去把原石找出來的人,而且那些原石基本上是免費的,任由你去開採。他的結語是:沒有比小說家更美妙的職業了。
稿完成於2016年1月28日一個下着滂沱大雨的下午
編按:本文乃葉蕙女士根據《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書的日文版所撰寫,文中對書中原文的翻譯或與剛於一月底出版的繁體中文版(賴明珠譯,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