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寶貝回家」找到的被拐兒童莫金昌與創建人張寶艷在北京相聚。受訪者供圖
自費創建尋子網 九年助千四人回家
元宵節的早上,張寶艷如常在8點左右到達位於吉林省通化市救助站內的辦公室,登錄QQ時,180多個工作群、近千條消息一湧而至,而就在一個小時之前的家中,她已處理過一批深夜留言。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後,她就馬不停蹄回歸工作,「我們的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時刻要盯着尋親、舉報拐賣的消息。」2007年自費創建「寶貝回家尋子網」以來,張寶艷和丈夫秦艷友從天南地北為人尋親到如今壯大隊伍,擁有全國乃至海外的志願者共18萬人,成功幫助1,400餘人回家,成為中國民間打拐第一人。■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吉林通化報道
曾為銀行職員的張寶艷從未想過,有一天她劇本中的一幕會成為如今的現實。在1992年經歷了兒子意外走失、又很快找回的大悲大喜後,她便開始關注被拐、失蹤兒童,直到2002年她和丈夫共同籌備一個以此為主題的劇本《路有多長》時,她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失去孩子的父母群體--他們無助又無奈,「有一個家庭單在張貼尋人啟事上就花費六七十萬元,但是結果卻不是被清理掉,就是風吹雨淋被腐蝕了......當時找孩子的渠道真的很匱乏」;他們悲情又孤獨,一年又一年,這些家庭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最開始的幾年,每次和他們打電話,我最先哭,見了面,我哭得比誰都大聲,」採訪中,張寶艷第一次微微紅了眼眶,「我是以一個做母親的心去做事。」
被志願者尋親家庭大愛感動
同為人母的張寶艷決心,為這些不幸的家庭搭起一個尋親平台。2007年4月30日,她和丈夫自費創建的「寶貝回家尋子網」開通,此後便開始了十餘年的公益尋親之路。
現在的張寶艷,不願過多回憶起初創建時的艱辛,甚至說到在幾大門戶網站論壇被當作騙子踢出時的委屈,也只是一笑而過。太多的困難和阻礙是她和志願者共同跨越的,「這一次人們都說我感動了中國,而我是被志願者和尋親家庭的努力深深感動了的。」
失孩母親義助19童找到家
她歎着氣,說起了尋子母親同時也是志願者的李靜芝,「28年了,她自己的孩子還是沒找到,但她卻幫19個孩子找到了家。」這是一位堅強的母親,從1988年當時僅兩歲零九個月的兒子嘉嘉在陝西西安走失開始,她先後印過10萬份尋人啟事,隻身走遍了陝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20個省份,先後見了300多個線索相關的孩子......然而嘉嘉依然杳無音信。後來,她與西安20多名丟失孩子的母親建立起「尋找愛子聯合會」,由此走上了幫人尋親的道路。
此後,她還頻繁出現在各類「真人秀」節目中,只為讓在不知何處的兒子看到自己,也為更多人關注被拐失蹤兒童。2007年開始,李靜芝成為「寶貝回家」的志願者,先後幫助80多個孩子尋親,為19個孩子找到家。
張寶艷動情地說,「我們的工作人員有時候覺得很累,會有抱怨,可是看到這些志願者完全靠自己公益的付出,我們還拿着政府的公益崗位的工資,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最大「寶貝」84年後與親人團聚
2007年6月21日,「寶貝回家」創建後的第一個孩子張東被找到,張寶艷「高興的蹦了起來」。迄今,1,405個尋親成功案例成為對張寶艷和背後志願者團隊這些年工作的最生動註腳,「到了我這個年紀,社會榮譽反而是一種壓力,有人說我是學雷鋒,我否定了,我不做雷鋒,我就是做自己的事而已。」在張寶艷身上,有東北人的質樸和直率,也有一個母親的大義和博愛。
「一開始我們每找到一個孩子都在尋親的家長群裡表達喜悅,可是很多家長都發來心碎的表情,到現在找到一個孩子,家長們連發心碎的表情都沒有了,看到別人的孩子回家,其實他們也難受。」張寶艷無法準確描述這種微妙的情感,但她堅信,只要堅持找就有希望。「年齡最大的一個寶貝,84年後終於回家了,還有一個也是68年後找到了親人。」在張寶艷眼裡,再久遠的時空終究隔不斷血脈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