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上海市政協常委
張德江委員長在參加香港人大代表團討論時的講話,切中了「香港困局」的要害,希望香港各界聚焦經濟民生,積極謀劃長遠發展,情真意切,語重心長。香港下一步往何處去?每一位有責任、有擔當、有正義感的香港市民都應重新審視香港的定位、思考香港如何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十三五」規劃成為代表委員的討論熱點。香港如何借力「十三五」加快發展?多位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日前,在參加香港代表團討論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年,香港的經濟增長放緩了、傳統優勢弱化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緩慢,社會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及其對社會發展產生的「瓶頸效應」亟待破除,經濟民生問題亟待解決。他批評,香港有人將經濟、民生問題當成政治問題炒作,將所有問題泛政治化,更走向街頭暴力,搞亂香港。他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團結社會各界,維護香港穩定,抓住國家發展進入「十三五」的機遇發展經濟,積極謀劃長遠發展,為香港繁榮穩定打好基礎。
古語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主管港澳事務的領導人,張德江對香港的情況瞭如指掌,對香港的發展傾注了很多心血,這番話可謂語重心長、情真意切。當下的香港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香港下一步往何處去?每一位有責任、有擔當、有正義感的香港市民都應審視香港的定位、思考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香港如何定位?
大年初一深夜發生的「旺角暴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驚詫、錯愕、憤怒之餘,許多人的腦海裡跳出一個問號:香港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是的,香港已經到了必須反思「我是誰?」的時候了。在人們的印象中,香港是「自由港」,是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全球金融中心,是與新加坡比肩的全球航運中心,是一個文化多元、包容謙和、崇尚法治、營商環境優越的國際大都市。所有這些亮點可以歸結為:香港靠經濟優勢與法治精神造就了世界一流城市的地位。然而,如今的香港已經迷失了自我。不妨從兩個角度看香港。從經濟角度看,香港的經濟增長長期徘徊在2-3%之間,而且還在呈下滑趨勢;在亞太地區,香港的金融、航運、貿易等傳統產業遇到越來越多城市的挑戰,形勢不容樂觀;多家國際知名機構的調查顯示,香港的競爭力正在被亞太地區的其他城市超越。從社會角度看,香港越來越「政治化」,黨派林立,相互牽制,一些人熱衷於政治爭鬥,內耗劇增,紛爭不斷;行政、立法、司法之間的對立情緒增加,社會運行效率大大降低,許多事關經濟、民生的事情久拖不決,錯失了發展機遇,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納稅人的錢財。香港着實已經患了「香港病」!
香港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定位。香港不是一個國家,「玩政治」只能誤入歧途。香港不是一個政治實體,不同於台灣,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而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一些人試圖挑戰中央權威、動搖「一國兩制」根本沒有出路。香港應該回歸到經濟城市的角色定位上來,通過經濟發展業績證明自身價值。
香港怎樣抓住「十三五」機遇?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認可「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新引擎」這一判斷。從「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到亞投行的成立,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五十多個國家積極響應,這就是一個例證。而「兩會」傳遞的信息表明:2015年,中國GDP總值達10.4萬億美元,增長6.9%,增量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25%,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十三五」期間,中國在經濟轉型發展、「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等方面還有大手筆。「背靠大樹好乘涼」、「近水樓台先得月」,面對身邊這麼好的機遇,香港豈能無動於衷?
香港各界應該深入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抓住「十三五」機遇?張德江說:「香港可作為國家雙向開放平台」,可謂一語中的。因為,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替代的。比如: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區位,自由開放的制度,廣泛的國際聯繫,國際投資者熟悉的普通法,自由流通的信息,與東南亞國家的人文人脈關係等等。「十三五」期間,內地經濟轉型升級,香港可以找到許多與內地合作的「節點」。比如,以先進發達的服務業可以助推內地轉方式、調結構,以完善的社會服務和管理為內地城鎮化建設提供借鑒,在內地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也非香港莫屬。
香港人歷來精明能幹、勤奮敬業,如果全社會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上來,就不愁找不到破解經濟困局的出路。
香港的民生問題如何破解?
香港的許多政治問題,其實是民生問題。對此,中央看得很清楚,張德江講得到位。以「旺角暴亂」為例,參與者當中有一批失業或低收入的青年,他們把個人機遇、生活上的不滿發洩到街頭暴力上,而激進分離勢力恰恰利用了這些青年。與「旺角暴亂」一樣,在許多事件中,香港的反對派、激進本土派都把民生問題炒作成政治話題,讓人感覺到香港人普遍對特首不滿、對特區政府不滿、對中央不滿,感覺到特區政府無能和中央政府管制太多。
必須看到,如今的香港,住屋緊缺、就業困難、貧富差距拉大、青年上流機會減少,類似的民生問題不少,社會怨氣較大。但還應看到,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解決這些民生問題。梁振英上任以來,就提出了建造公屋計劃、扶貧安老計劃、用地和新城鎮拓展計劃、青年學習深造交流計劃,等等。民生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改善民生也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況且特區政府施政還受到立法會的制約,「拉布」、「流會」幾乎成為常態,特區政府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從長遠來看,改善民生繫於經濟發展,經濟長期裹足不前,豈有財力投入民生項目!破解民生難題,香港各界需要同舟共濟,既要阻止「泛政治化」,以免民生項目成為政治爭鬥的犧牲品,又要聚焦經濟發展,廣擴財源,造福民眾。
總之,委員長的講話非常明確,香港的未來,靠發展,靠法治,靠同舟共濟。港人須保持清醒頭腦,不可在沒完沒了的內耗中蹉跎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