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母乳的好,當然人人知道。近來看到兩個媽媽的親身驗證,更是十分有趣。
媽媽A是微生物學家,一次把自己的母乳放到顯微鏡之下,看到林林總總的小點在游來游去,包括白血球、脂肪球,還有約四百種的營養素,是配方奶的八倍。而她也將配方奶放到顯微鏡之下,一片死水,什麼活的東西也沒有。
媽媽B在孩子生病時,偶爾發現自己泵出來的奶,與平時不同。後來發現,是因為抗體增多了,所以顏色深淺不同了。原來,親餵寶寶時,寶寶的唾液會經過媽媽的乳頭,進入媽媽體內。唾液裡的細菌或病毒,會刺激媽媽的免疫大軍,製造更多抗體,供給寶寶,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但有趣的是,二三十年前,所有醫院也派奶粉,不鼓勵母乳。這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健康知識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從來都在一直改變。從前,未有「科學」,口耳相傳,由老人家教年輕一輩,講究經驗。然後社會進步,科學進步,有不同的專家給意見,又有不同的商家、藥廠提供產品。然後政府或中立的權威機構,時而批評那些專家,時而又叫人聽專家的說話,看得人眼花繚亂。
各國及世衛多年縱容奶粉商,沒有批評其聲明之餘,更讓其進駐各醫院診所,到一天發現醫療系統負擔不了過多病童,重新聲明母乳的偉大,才鼓勵各國政府重新執掌話語權,力陳母乳的好處。
我想說的是,在一眾科學與商業糾纏的生態下,我們如何能分辨什麼是好是壞?以上兩位媽媽示範了親身驗證,但若不能驗證,其實循最原始的方法就可以-尊重身體的結構及大自然的定律。
母乳就是寶寶在媽媽懷裡吃的,應該一直吃,直至加入食物。親餵才能保持互動,不只是親子感覺,更造就媽媽能迎合抗體的創造、寶寶的生長需要,奶泵應該是輔助及必要時才用。加進食物時,為何要執着有機或至少非基因改造?也是同一道理,每種生物也是大自然互動下的成果,基改食物和大自然食物被營養師說成是相差無幾,我們不能判斷,不如就由原始直覺去告知我們。
多相信大自然定律,對寶寶的健康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