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本學年開學至今,半年內至少發生19宗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引起社會關注。教育局今晚召開緊急會議,與津貼中學議會、中學校長會家校合作委員會代表及教育心理學家商討學生自殺問題。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認為,除了學生情緒問題外,也不排除是社會瀰漫負面氣氛,令他們仿效自殺行為。
非主流網媒嘲罵欺凌需關注
徐小曼昨在電台節目中表示,青協「關心一線」及網上平台在過去3年,每年平均收到近100宗學生有關自殺的求助個案,今年首兩個月已收到58宗有關自殺的求助個案。
她分析,以往每月平均有近10宗的求助個案,今年卻升至每月平均約有30宗,除學生求助外,也有家長的求助及查詢。在學生求助個案中,有近一半是與學業及升學壓力有關,其次是與家人關係及人際關係等。
徐小曼指,4日內有3宗學生自殺個案,去年9月至今也有19宗相關的個案,除屬學生情緒問題外,也不排除與「Copy Cat」(仿效)的情況有關,特別是年輕人易受網上非主流媒體影響,如挖苦、謾罵、嘲笑等網絡欺凌,加上網上文化環境易充斥負面情緒,情況值得關注。
學業有壓力 多關心聆聽抗逆
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則分析,近年學生自殺數目增多的原因可大致分為兩部分,一、學業壓力增加,二、學童的抗逆力轉差。
她解釋,香港教育制度轉變令公開考試由以往兩個減至一個,令學生面對逆境及挑戰經驗較以往的學生為少,加上升讀大學的難度增加且一試定生死,令他們感到一定學業壓力。再者,社會、家長及學校過分保護學生,令他們面對逆境時亦較難適應。
她續指,每年開學後有學生自殺的個案出現,而今個學年數字激增的原因相信是社會氣氛影響,如社會瀰漫着「贏在起跑線」的概念,加上教育制度給予學校、老師及家長均有一定的壓力,變相轉嫁至學生身上,造成惡性循環。她建議教師及家長宜從正面及開放態度去聆聽學生的感受,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學生倘有輕生的想法,也應向信任的人說出感受,「好多事都有出路。」
不過,她們均認同輔導人員及心理學家的人手並不足夠,需要特區政府協助及增撥資源。徐小曼指,「關心一線」每年收到10餘萬個電話,但真正進行跟進的是4萬個至5萬個案,因為社工人手不足。
近年,各機構拓展網上服務平台迎合年輕人的需求,但有計劃因資源不足而暫停,認為服務持續性十分重要,期望有關部門增撥資源。
趙思雅指,香港現時只有400多位臨床心理學家,但不是每間學校都有臨床心理學家在場,有的也只是教育心理學家,直言「一個教育心理學家可能要睇幾間學校」,並承認行內很缺人手。她期望,特區政府增加資源去培訓更多心理學家,並增強駐校社工的培訓,學校亦可主動提供心理服務及教育,不單是被動地處理求助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