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永庚
裝置藝術所思考的,是生活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關係。生活中,不少垃圾簍都會有縫口,我們的垃圾填滿了垃圾簍,但是一旦將垃圾簍的縫口填滿,又會產生出怎樣的感受呢?當衣服一旦被封口,可以象徵着失語,也代表一個事物失去了原本的本質和功能。在李永庚的作品中,對這種積澱於生活的關係探討所帶來的思索,幾乎無處不在。內地藝術家李永庚來到香港舉辦的「做活」展,便帶出了對這種關係的探討。■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呈獻中國藝術家李永庚之個展「做活」。作為李永庚在香港的首個個展,該展覽由獨立策展人方敏兒策劃。展覽將呈現藝術家精心製作之裝置及架上作品。據了解,「做活」展期自2016年3月3日至4月19日。在展覽中,被市場大潮衝擊的觀眾,對生活中的「關係」把握將會有更加深邃的認識。往往,看似無用、看似微小之物,有難以替代的作用;此物亦可作彼物之功用。生活便在這一次次的「關係」言說中螺旋式前行。
多樣化的展品
據了解,李永庚生於中國湖南常德,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他擅長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轉化為獨特的藝術作品。在過去的20年間,藝術家一直致力於「做家」與「縫補」系列的創作,作出模糊個人經驗與藝術創作之界限的表達。李永庚運用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件,並於特定的時間跟空間創作作品。他善於捕捉生活中所產生的情感與利用個人生活經驗,進而將其轉化成藝術創作。
穿過的舊衣服,可以製成露營的帳篷;竹竿和舊的鞋,可以展現出「跨界」的主題。梳子和書插落在一起,既有裝飾之感,又帶出了對閱讀的另一種思考。「做活」展覽呈現李永庚多年藝術創作的精品,亦帶來為此次個展而特別創作的全新作品。對藝術家來說,日常用品本身包含了個人歷史與敘事。作品極大程度與藝術家在特定時間中生活的環境有關,試圖再現一個「溫暖如家」的環境。此次展覽將於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的藝術空間展示藝術家日常使用的床、椅子、酒瓶、鞋以及與他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他物件如飯碗、匙羹和筷子等所創作的各類型作品。
架上作品的「縫補」構思
與李永庚的裝置作品同時展出的亦有另一系列被命名為「縫補」的架上作品,畫作的布面被割裂之後再縫補復原。這一概念性方式來源於他試圖將藝術作為生活中苦難困境的自我救贖的治療手段,作為藝術家創作工具的針、剪刀與線等也將於個展中一同展出,為觀者形成一個更為之貼近藝術家生活與藝術創造環境的沉浸式空間。
今次展覽的作品,就製作時間而言,有的用了幾個鐘頭,有的則花了整年的時間。從製作方式上,有的乃是李永庚和在網上認識的網友一起完成,有的則是自己獨立完成。李永庚曾說,「在我看來,作品形式、外在美感並不是我關心的,對物品(材料)的獨特感知、創作態度才是重要的。我希望把這些日常的勞作變成習慣性的表達,反映和介入我們當下的現實;也希望這種樸素的創作方式能吸引、帶動他人參與到創作中來。讓藝術成為日常,讓生活更有趣。」
即興帶出的深刻探討
李永庚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今次乃是自己首次來香港,感覺特別新鮮。他對記者表示,自己曾經是學油畫出身,目前主要的創作方向乃是在裝置方面。之所以會轉向裝置藝術的創作,乃是因為他覺得一種概念或思想通過裝置的表達,會顯得更加自由。
此外,李永庚向記者透露,今次前來香港的展覽,有20多件展品。大體上,通過「做」,去展現出一種生活的關係。他認為,自己創作的作品比較生活化,與中環商業街區的高檔消費品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希望香港市民在出門購物時,看到這些展品,能夠停下腳步,感受一下生活的內在價值。他直言,自己的裝置藝術創作的感悟,乃是隨機性而產生的,換言之,多為即興創作。
李永庚最初不會想到環保的主題,但是做完之後,覺得具有循環利用和環保的功用。至於未來的創作,李永庚希望和外界能夠有更多的互動,而互聯網的動員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