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音樂會現場
新年伊始,由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主辦的「詩樂共融-唐詩新曲原創合唱系列」音樂會日前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隆重呈現,音樂會開創性地融合了當代音樂創作、中國詩詞、水墨畫及書法藝術等元素。
本次音樂會屬於「詩樂共融-唐詩新曲原創合唱系列」計劃的重要一環。作為跨學科教育項目,「詩樂共融」計劃將唐詩配以動聽的音樂,用嶄新的曲調「唱」唐詩,使古詩更加生動易記。同時通過書法、繪畫表達詩意,引導學生欣賞和理解不同藝術領域。在計劃的第一階段中,主辦方邀請了本港作曲家為二十首唐詩原創合唱作品作曲,再由學界合唱團及音樂家合作灌錄唱片出版。音樂會是合唱新作配以詩、字、畫襯托的首次公開演出,亦見證了計劃第二階段的實踐。
當晚的音樂會近三小時的演出,由《良師序曲》開場,當晚首演的二十首唐詩合唱作品亦詩亦歌,不單對於音樂及文學愛好者來說極為過癮,更是一次對傳統的致敬。例如,從先秦時代的《詩經》、漢魏六朝樂府詩到南北朝民歌,都是先有韻文文學後配音樂。重視人聲(聲樂),重視語音與旋律協調的演唱審美觀,這種音樂美學傳統,決定了情感的直接表達在中國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本次唐詩新「唱」的演繹正體現了這樣的傳統特徵:以歌詠言,以聲寄情。
作曲家林丰筆下的《黃鶴樓》以意簡而情深的音樂吟唱離愁,帶出浩淼而又淒迷的意境。此外,作曲家更善於利用音程的跨度以及重複的旋律刻畫睹物思人的哀傷。中段無詞的哼唱帶着淡淡的哀愁,流露出無所依傍的漂泊之感,將觀眾帶入沉思、沉醉。作曲家在創作策略上的用心。比起單純的文字,富含情感的樂音更易記憶。通過音樂轉化「託物言志,寓情於景」的文學表達,使音樂曲調營造出唐詩意象。
在合唱的創作過程中,主辦單位賦予作曲家極大的自由度,鼓勵他們展示個人音樂風格,由於香港作曲家擁有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因此融合中西、跨越古今的音樂風格在國際都會香港存在已久。而香港也因文化碰撞與交融而形成了不拘一格的「香港音樂身份」(Hong Kong's Music Identity)。梁志鏘教授在對賀知章晚年之作《回鄉偶書》進行音樂創作時,利用中國古音階的正音與偏音終結樂句,使旋律樂句既句逗分明又保持流動。但作曲家並不拘泥於傳統的創作技法,而是以散板與正板旋律交替以及速度變化等手法,流露出作者的鄉愁與迷惘。就樂曲結構而言,作曲家將朗誦偶爾穿插於歌唱,使歌曲姿態多樣,但結構保持緊湊。忽而,一串孩童的笑聲此起彼伏,使戲劇化的場景躍然於眼前。
當晚的每首唐詩新曲亦都配有名家水墨畫或書法作品的投影展示。不同藝術形式間的合作將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的跨學科教育特色展露。最令人感動的是壓軸作品《良師頌》。劉振華校長於 1997 年創作該作品作為「敬師日」的主題曲。作為別具意義的教育學院開學禮「必唱歌曲」,《良師頌》在這次音樂會中的版本由梁智軒重新編曲,將原曲擴充為大型編制樂曲,配器囊括了風琴、鋼琴、弦樂、手鈴等樂器,寫得非常動聽。閉幕大合唱與音樂會開幕樂曲,由何崇志編曲的《良師序曲》首尾呼應。由教育界的前輩與青年翹楚分別進行創作與重新編曲,具有承前啓後的深遠意義。
音樂會後將推出「詩樂共融」計劃的第三部分。主辦方將出版融合音樂、中國文學、詩、畫及書法的跨藝術學習教材,為學界提供一種教學新方式,讓年輕一代在當代合唱音樂與中國詩歌、水墨畫和書法的互動熏陶下,獲得一個難得的整全藝術學習機會。多年來,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站在香港跨學科藝術教育的最前線,相信教院正名為大學後,學系將在大學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引導下,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傳播的新坐標。■文:王爽博士(香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