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芬蘭學童沒有考試壓力。
芬蘭的學童沒有考試壓力,由小學讀至中學,惟一的強制性考試是中學畢業試;十一歲小學畢業時,有一次非強制的全國性測驗,學童有權選擇棄考。
芬蘭小學教師的師資要求嚴格,須具備碩士學位,他們兼教閱讀、數學和科學三科;有些教師會跟隨學生升班,甚至同教一班達六年,直到學生小學畢業。「我們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程度都了如指掌,無須通過考試去測試他們。」芬蘭教師自傲地說。他們的社會地位崇高,等同醫生和律師。
芬蘭學生不需要考試,學習成績卻冠絕西方國家。根據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二零零一年成績排名榜,全球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十五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方面比較,芬蘭學生成績進入頭五名之內(另外四名是亞洲學生)。
近年參加評估的國家和地區增至六十五個,芬蘭學生的成績稍為遜色。據二零一二年最新排名榜,芬蘭的科學排第五位、閱讀第六位,數學第十二位,但她仍然光芒萬丈。
芬蘭,這個位於北歐人口稀疏的國家,教育成績如此出色,引起無數西方國家的羨慕和好奇。英國教育界最近開始對芬蘭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探討。根據《星期》周刊一份報告,芬蘭學生小學畢業的全國性測驗成績單,只發給家長,永遠不公開。換言之,不會出現名校榜和狀元。芬蘭只有公校,沒有學費昂貴、標榜考試成績的私校。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芬蘭政府已廢除了巡視學校,審查其教學方法的制度。政府相信教師最清楚了解自己的學生,有能力因材施教。報告認為,芬蘭教育成功之處,在於她醒覺到「惟有教育,才能令國家由貧轉富」。二十年代初,芬蘭僅有一成人口居住城市,九成人屬農民。到一九三九年,農民數字仍佔全國人口一半。二戰結束,芬蘭大部分土地割讓給前蘇聯,她只能在前蘇聯和歐洲的夾縫之間掙扎。為了改革求存,一九六三年芬蘭國會推出新經濟計劃,首要目標是提高國民教育水平,而第一步是嚴格制定師資,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所有教師(包括小學教師)必須擁有碩士學位,在認可的教育學院讀足八年。申請入讀的人數眾多,取錄者僅一成。
芬蘭教師受到尊重,政府將制定教育政策的權力下放給教師和學校。結果,學生的功課少,戶外教育比坐在課室上課的時間多。部分學校甚至放棄教授傳統的科目,如地理和歷史,改以獨立的題目授課,如「歐盟」或「非洲」。從「歐盟」課題裡,學生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學習歐盟的地理環境、歷史、經濟、政治,甚至數學。
不過英國教育界認為,芬蘭的教學典範是沒法倣傚的。芬蘭國情特別,國家小,民族簡單,福利慷慨。芬蘭強調「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不容許私校存在,這是英國勢不可行的。亞洲區的學校成績一直高踞Pisa前五名,據二零一二年評估結果,全球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數學排名第三位,閱讀和科學同是排名第二位。香港學生出色,無可置疑。但芬蘭學生沒有考試壓力,的確令人羨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