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非華語生學習中文時往往感到吃力,而在12歲時始從加拿大回流香港的曹宏業,亦因從未學過中文,對非華語生處境也感受殊深。因為明白到中文在香港的重要性,曹宏業大學畢業後自用各種方式練習中文,例如用手機傳訊息時多寫中文、看電視時追看字幕、看報紙和網上新聞等。他現時正於香港大學修讀教育心理學博士,期望能以專業知識,為少數族裔生研發出一套有效學習中文的方法。
現年28歲的曹宏業為今年度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研究生獎學金的得主之一,自小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直至完成小學始回港;由於在加國從未讀過中文,因此他被視作非華語生,入讀當時有九成非華語生的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當年香港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仍不成熟,曹宏業憶述指,回流後自己與父母和xx共住,他們都會說中文,但學校只需要上英文和法文課,在學期間從未寫過中文,對中文字幾乎一無所知。直到大學畢業後,為方便做研究工作和了解非華語生學中文的障礙,他才開始學習書寫中文,「例如用手機傳訊息時多寫中文、看電視時追看字幕、看報紙和網上新聞等。」
他續稱,由於電視古裝劇的對白比較「文縐縐」,使用的書面語較一般電視劇多,因此他在追看電視時,可從對白對應字幕,令他更有效學習。
參考讀寫障礙教材製部首貼紙
他表示,非華語生中不少人能夠辨認中文字,惟寫字時仍有困難,例如如何分辨中文的部首和部件等等。
他續稱,一些為讀寫障礙的孩子提供學中文的教材,原來同樣適合非華語生學習,因此他就借用方法,準備相似的教材幫助他們學中文,「用部首、部件的貼紙拼成字,令他們知道寫字時的筆劃和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