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社會人士不滿法庭對「佔領」行動的犯事者判刑過輕,導致激進分子漸趨暴力;反對派則聲稱這是干預司法獨立。曾於港英時代出任律政司法律政策專員的馮華健在訪問中指出,現階段未能指目前一批法官的量刑尺度與港英時代有改變,但普羅大眾不想香港被搞亂而對法庭判決提出爭議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在言論自由下,輿論對案件提出意見未必會構成干預司法。
現時不宜衡量尺度有否改變
馮華健於1994年至1998年出任律政司法律政策專員,1997年任首任律政專員。被問到回歸後的法庭量刑尺度是否比港英年代寬鬆時,馮華健說,這需視乎個別案件,不少案件仍在上訴,可能再上訴至終審法院,任何人都不應發表意見去影響上訴判決。
不過,他同時強調,原則上,任何一件事都要視乎當時的環境和證據,如果證據充分,任何一個法官和陪審團都要依據作出決定,有決定後,法官就要依法辦事,包括衡量有否特殊因素。
雖然現階段不宜衡量目前一批法官和以往的法官在判刑尺度上有否改變,但大家都愛護香港,不想被搞亂,有爭議是自然的,普羅大眾關注這些案件的判刑是否過輕,完全可以理解。
對於所謂對法官判刑表達不滿就是干預司法獨立或藐視法庭的說法,馮華健強調,輿論是公眾的言論自由,並非施壓甚至賄賂等非法手段去影響法官的判斷,加上這些言論完全公開,通過傳媒或其他方式表達不滿,全無問題。
他強調,香港是自由社會,言論自由是基本人權,凡事要採取平衡,社會輿論對這些案件提出意見未必構成干預司法獨立。 ■記者 鄭治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