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波仔」新支架減復發出血風險


放大圖片

■甄秉言(左)解釋,新支架一個月便能令八成以上的血管傷口癒合。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鄺慧敏)心臟病患者接受俗稱「通波仔」的介入導管治療手術後,要持續半年至1年服食抗血小板藥,降低復發機會。然而,患者服藥後有機會出現出血情況,其中75歲或以上,曾中風、腎臟功能受損等患者屬高風險出血人士,出血致死風險較一般人高約4倍,佔接受「通波仔」手術患者的15%。有研究發現,進行「通波仔」手術時若使用「無聚合藥物塗層支架」,能降低復發機會及縮短服藥時間至1個月,同時減低出血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樹堅日前指出,「通波仔」手術時需放支架入血管內將血管撐開,但支架屬外來物,植入支架時會令血管壁受損,血小板會黏附在傷口或支架上,凝結成血塊,令血管再度閉塞,故患者一般需持續服用兩隻抗血小板藥,減低血小板凝血功能,避免血管阻塞。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表示,藥物減低了凝血功能,身體更容易出血,包括胃道及腸道、腹膜出血等,嚴重者更可導致死亡。他又指出,如高風險出血患者在服藥期間接受其他手術,其出血風險大增,會有生命危險;胃潰瘍患者服藥後亦會增加痛楚。

他續說,現時大部分患者利用「藥物塗層支架」,因血管再收窄的機會少於5%,但手術後需服藥6個月至12個月,對高風險出血患者帶來不便,故國際指引建議應使用「金屬支架」,但血管再收窄的機會為30%。

公院前年使用 未見副作用

《新英倫醫學雜誌》去年刊登的研究顯示,逾1,200名高風險出血患者用「無聚合藥物塗層支架」後,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風險較「金屬支架」減少50%,只有5.1%;患者在一年內出現心臟壞死、心肌梗塞的風險減少29%。

甄秉言解釋指出,該支架能黏附細胞增生藥物,一個月便將98%藥物滲入血管,令逾80%的血管傷口癒合,因此患者只需服用一個月抗血小板藥,其後便可接受其他手術。他又表示,支架於2014年面世,公立醫院同年為患者提供該支架,每次手術費用約數萬元,暫未有患者出現任何副作用。

相關新聞
消費信心海嘯後最弱 民建聯促停內耗 (圖)
港牌商會盼官設部門拓零售 (圖)
「學民」玩財技 涉違信託法 (圖)
張曉卿:「港獨」偽議題 既不該也不能 (圖)
四叔批煽「獨」離譜 港回歸「物歸原主」 (圖)
特首:勿漠視內地發展機遇 (圖)
楊偉雄:「再工業化」促高增值企業
居深港人盼解決看病難 (圖)
長笛大師非禮4女童候懲 (圖)
兩車迎撼車頭毀 兩人命危的哥亡 (圖)
醫局「特津」醫護 加班抗流感潮
中環海濱展500藝博精品 (圖)
公屋新晾衣架 超廢憭蔗 (圖)
「通波仔」新支架減復發出血風險 (圖)
台漁船疑遭印尼軍槍擊 (圖)
澳總理阻拉布 或提前大選 (圖)
朝再射5飛行物 韓:半島非常關鍵時刻 (圖)
奧巴馬勞爾「世紀會」 美促推動經改互聯網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