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築.聽.覺」開放五感 觸碰城市另一面


放大圖片

■香港設計團隊「近建築研究舍」及其作品《竹.光.感》。

我們每天所生活的城市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它聽起來是優雅的嗎?抑或充滿童真?又由哪些顏色組成?街道是多彩斑斕的嗎?還是灰灰沉沉?我們呢?行走其中是怎麼樣的姿態,匆忙、呆滯、歡快、憂愁?現正於K11舉行的「築.聽.覺」建築美學音樂展中,中、法、德、韓多國藝術家從不同感官出發,與我們一同在城市中搜索上述問題的答案。■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築.聽.覺」今次共展出了七件藝術品,分別出自多位國際級建築師與多媒體藝術家之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黃金泡泡》是一組三件的大型裝置,由北京建築設計公司「眾建築」所設計。巨大的充氣球體與圓柱異常醒目,其中兩件更橫跨、貫穿近三層樓高的空間,作品金色反光的表面像是無處不在的哈哈鏡,把四周的人和景統統吸納其中,並將其誇大變形。即便是再不愛照鏡子的人,只要身處在K11內,此刻都無處可逃,必須正視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

若是對其他居民在公共空間內的行為模式感到好奇,《黃金泡泡》便正好可以為觀察者們省去眼神追蹤對方時突然對望的尷尬。是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的李國欣表示,逾17.5米高的《黃金泡泡》,反射出來的不僅是周遭的人流與環境,還有經過扭曲的另類現實,並建議觀眾嘗試從巨型「泡泡」底部由下往上仰望,她認為稍縱即逝的萬花筒般的視覺效果一定會為遊人帶來驚喜。

牆壁裝近二千音樂盒

除《黃金泡泡》外,本次展覽還有一件甚為壯觀的作品,名為《Myriad》。「Myriad」在希臘語中是無窮無盡、無法計數的意思。德國柏林景觀建築工作室Topotek 1及作曲家Rebecca Saunders在隔着一條過道的兩堵牆壁上,整整齊齊地安裝了1,848個透明的迷你音樂盒。只要輕輕轉動發條,清脆悠揚的音樂就會隨之響起,有些是經典的古典音樂,有些是俏皮可愛的童謠,有些是港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創作者特地選用了亞洲地區最受歡迎的四十五個曲目,根據兒童及成人身高差距,將其錯落有致地分散開來以方便家長帶小朋友參觀時,可以和展品產生良好互動,留下美好的回憶。

有趣的是,當超過一名觀眾進入展區擰動音樂盒,新的音樂便會誕生,就像是城市中每個發聲裝置都哼唱着自己的小調,每個獨立個體都發表着自己的意見一樣,細細聆聽各有天地,然而一旦融入都市的背景聲音中,便是一段段獨一無二的多重奏,內含個人與集體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張力。穿過數不盡的音樂盒小巷,從拐角處開始出現的幾幅攝影作品,它們是韓國攝影師Sarah Choi的《我們生活在色彩當中》及《街道之聲》。Sarah Choi把鏡頭對準在彩色樓宇前行走、工作、休息的小人物。繽紛多彩的建築物充滿活力,但畫面中主角們的表情卻空洞、麻木、焦慮。在自學街頭攝影的Sarah Choi看來,捕捉街道上路人的最真實瞬間,可以為觀眾帶來的是鮮活的故事,而非刻意的情感,她希望作品能夠呈現城市不斷變化和消逝的歷史痕跡。

光感竹林和懸浮影院

離開五顏六色的樓房後,讓我們一起走入愜意的互動竹林。在這裡,觀眾需要盡可能地打開五感與「自然」發生連結。《竹.光.感》是香港設計團隊「近建築研究舍」四位成員親手搭建的世外桃源,他們介紹說:「《竹.光.感》可為觀眾同時提供觀看、觸摸、感覺、聆聽及嗅聞五種體驗。一有人邁入竹林入口,竹底的感應器就會第一時間探測到參觀者的位置,然後把這個消息快速傳送至其他竹子,其餘竹子收到訊號後,竹節上的燈柱就會逐個漸漸變暗,並透過音響傳送出一陣陣鼓聲。同時,竹子是香港最常見的傳統建築材料之一,觀眾可以通過和竹子近距離親密接觸感受它們的生命。雖然尖沙咀地鐵站內換乘的行人與穿梭於竹林中的『隱士』之間只相隔一道玻璃幕牆,但他們彷彿置身於兩個平行世界,我們希望雙方能夠感知對方的存在,並藉《竹.光.感》就城市中日漸消失的自然環境作出回應。」

如果說《竹.光.感》是設計師們對於自然和傳統的反思,那麼《電影院之島》則是建築師Colin Fournier和藝術家Marysia Lewandowska對城市人主要娛樂之一--觀看電影方式的徹底顛覆。由於放映室「懸浮」於距地面一米高的半空中,所以觀影者無法像平時在電影院中「體面」而悠閒地坐着,他們必須彎下腰鑽進一個約20平方米的黑盒之中,把自己像蘿蔔似地瑟縮在一個圓洞裡,上半身融入於投影空間,觀看一部混雜檔案資料與新攝製影響的短片,下半身卻要站在地面上「撐起」整座影院並被人「參觀」。Marysia Lewandowska表示,他們想要通過《電影院之島》探索公眾互動的新形式,而短片靈感則來自於法國作家Gustave Flaubert 的小說《Madame Bovary》中關於早期消費主義的幻想。

掃描城市探索虛與實

「築.聽.覺」的最後一部分既可以說是一個空蕩蕩的房間,又可以被當成一個虛擬空間。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及建築系助理教授Tobias Klein用電影片段、聲音、Google Earth上的圖片及數據創造了一個真偽難辨的模擬城市。鄰近門口面積較大的區塊中,香港大量街景的平面圖像如深水埗商舖、文武廟、電車經過的軌道、街市等熟悉的生活場景反覆在觀眾眼前閃過。一名女觀眾甚至在觀賞時喃喃自語:「我覺得自己好像闖入了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而作者在縱深處的第二區塊展示了一個3D港島模型,水平面以上是真實的城市,水平面以下沉澱着數據化的香港。圖像、電影碎片結合燈光投射在白色模型上夢幻而迷離,Tobias Klein以其作品《都市掃瞄》質問香港的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係。

展覽的另一位策展人矢野豊指出,是次展覽旨在探討如何把香港塑造成為具有獨特自然元素及特性的城市,希望「築.聽.覺」能夠使觀眾有機會了解城市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亦擴闊公眾對香港未來可能性的想像。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豐富參與者的感官體驗,主辦方特邀請六個本港音樂創作團隊:The Heman、Gravity Alterstra、Adrian Lo、徐嘉浩、Ghost Style及Yukilovey結合展品創作原聲音樂,他們各自編寫了一首原聲音樂,讓觀眾可以一邊欣賞展覽,一邊聆聽音樂,體驗多重感官所帶來的刺激。

相關新聞
「築.聽.覺」開放五感 觸碰城市另一面 (2016-03-26) (圖)
走東走西:時尚攝影之父 (2016-03-26) (圖)
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開館 (2016-03-26) (圖)
賈平凹甘肅開講 (2016-03-26)
讓學生描摹香港圖景 留住城市記憶與情懷 (2016-03-23) (圖)
石漢基捐書推廣中華文化藝術 (2016-03-23)
駱太生油畫展灣仔舉行 (2016-03-23) (圖)
談中國文學「走出去」 麥家籲要選擇與取捨 (2016-03-23)
Larry Bell作品展 呈現光影藝術 (2016-03-23) (圖)
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參與Art Central (2016-03-23)
嘿,你還在嗎?文本中的香港記憶 (2016-03-19) (圖)
走東走西:不要殺知更鳥 (2016-03-19)
香港作聯新春聯歡 戴小華:文化是社會和諧羅盤 (2016-03-19) (圖)
南書房夜話活動飄書香 學者匯聚啟發經典閱讀熱潮 (2016-03-16) (圖)
「在獅子山下尋找他的足跡」攝影展重溫香港舊貌 (2016-03-16)
羽毛藝術展呈現生命美 (2016-03-16) (圖)
Art Central載譽歸來 (2016-03-16) (圖)
香港藝術中心開放日 讓大眾喜迎復活節 (2016-03-16) (圖)
李永庚的香港「做活」 關係的裝置 人生的思索 (2016-03-12) (圖)
走東走西:報紙末路 (2016-03-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