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綺平
美國文學經典《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出版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黑人爭取人權運動如火如荼之際。此書講及白人律師為黑人疑犯伸張正義,適逢其時,一出版即登上暢銷書榜首。
半世紀以來,美國種族歧視問題依舊存在,《殺》因而歷久不衰。去年《殺》的八十九歲女作者哈波.李(Harper Lee)推出《殺》的續集《設立守護人》(Go Set a Watchman),內容與《殺》相反,卻引起讀者不滿,劣評如潮。時勢造英雄,時勢同樣可以創造或摧毀名作者。哈波.李上月逝世,人們對她的寫作能力重新評價。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黑人與白人坐公車要隔離,孩子要分開學校讀書。在黑人牧師馬丁路德率領下,黑人展開連串爭取民權運動。一九六零年《殺》書出版了,書中的白人父親教導子女說:「不要去殺知更鳥,它為人類唱歌,從來不做傷害人的事情。」書名因此而來。《殺》是哈波.李的自傳體小說。她一九二六年出生於阿拉巴馬州一小鎮,父親是律師,曾經為兩名被控強姦罪的黑人疑犯辯護。哈波.李將過程寫成小說。
書中背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阿拉巴馬州的梅崗鎮,白人律師認為兩疑犯被冤枉,他在法庭裡激昂陳辭,呼籲尊重事實,維護人類尊嚴。結果,兩黑人仍被判罪成。事件餘波未了,當地白人不滿律師維護黑人,恐嚇他,更襲擊律師的孩子。
一九六一年《殺》奪得普立茲獎,翌年改編拍成電影,由格利哥力柏(Gregory Peck)飾演律師,奪得奧斯卡金像獎。哈波.李寫完此書後,從此銷聲匿跡。她在書中有兩句名言(父親對女兒絲葛說):「你要從他的角度去考慮事情,否則你永遠不會真正了解他。」「你要爬進他的(黑)皮膚裡,在皮層下遊蕩,才能真正理解他。」可是,哈波.李在《殺》出版後隱居,卻不讓讀者去了解她。
讀者望穿秋水,等着她的第二部作品面世。終於等了五十五年,《設》去年突然出版,數以十萬讀者在出版前預訂新書,轟動一時。《設》是《殺》的續集。內容講述二十年後,律師女兒絲葛由紐約返鄉探望父親,發覺一切都變了。父親不再是立場堅定、維護自由民主的英雄;他不相信法律公義,反而傾向種族隔離主義;他擔心小鎮裡的黑人聲勢壯大。
兩本小說內容互相矛盾,讀者希望哈波.李出來解釋。她仍然隱居,沉默不語。書評家批評她頑固,寫作能力有限;諷刺近九十歲的老人日薄西山,不應再出書獻醜,壞了聲名。事實上,半世紀前哈波.李是先寫《設》的。她將《設》原稿交予出版社,但編輯反而對書中絲葛的童年感興趣,經過多番修改,書成了《殺》,《設》變為續集。無論誰先誰後,哈波.李曾經講過;「當你爬到最高峰時,已經前無去路;惟有落山一條路可走。」
《殺》一直處於高峰,是因為美國的種族問題根深蒂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