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文欽
在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期間,台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文欽及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澤洪兩位專家接受訪問,他們認為文昌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盞燈,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文昌文化自清代開始傳入台灣,如今已成為台灣主流民俗文化之一。」林文欽介紹,文昌帝君信仰表現形式非常多,大型祭祀、點文昌燈、賜文昌筆與文昌符、文昌功名禮斗法會等。貢品則有橘子、梨子、桔子、蘋果,台語發音「甘來結果」,寓意有一個好的結果;粽子三粒,裡面一定要包菜,寓意「包你猜中」、「三元及第」;還可獻上芹菜三支,寓意勤能補拙,大b三支,代表聰明等。文昌帝君的供拜,在於隨緣與誠心,多為百姓果腹充飢之食。「從祭祀貢品上看,文昌帝君倡導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林文欽介紹,供拜文昌帝君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點文昌燈,「點燈,就是點亮光明,教化每個人需做正大光明的事。」
文昌文化綿延千年,文昌帝君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人、神轉化過程。「我們不能說文昌文化全是封建的、落伍的,不能一味地批判。」林文欽說,文昌文化綜採百家、融合三教,自成體系,不僅被道教、佛教所推崇,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文昌文化遠沒有孔子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需要不斷挖掘其精髓,當作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傳承和發揚。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張澤洪說,文昌文化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張澤洪講了一則「梓潼夢」的故事:一日,某君拜文昌帝後,當晚便給他托夢,稱他必中。懷茬o份愉悅的心情,該君赴京趕考高中狀元,引起不小震動。於是,蜀中學子只要赴京都長安赴考,必拜文昌帝君,崇文之風在蜀地興起。文昌帝君「顯靈」,在當時頗為神秘,如今看來,只不過是學子們的一種心理慰藉或暗示。
「文昌帝君成為當時人們精神上的楷模,其言行是一種行為準則,承擔起了社會教化的功能。」張澤洪說,文昌文化以「宏德崇文、明禮修身」為核心,倡導「勸善、勸孝和慎行,勸學、司祿和惜字」,這些是文昌文化的精髓。其「利物利人,為國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和「扶持斯文、以長文儒」的主張,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是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