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館長河北塔及助理館長張敏青展示侏羅紀魷魚及對蝦化石。 港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專家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只有約15%能保存為化石,而只有一些罕見及獨特的環境,才可造就出豐富多樣而且集中保存的「化石庫」。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於今日起一連兩個月,推出「消失的境地──以精美保存而聞名於世的德國侏羅紀索倫霍芬灰岩化石展覽」,屆時巿民可以欣賞到11件在德國發現的1.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既珍稀又保存完好的動物化石,部分化石直徑達90厘米,機會難逢,展期至6月23日。
德國南部的「侏羅紀索倫霍芬石灰岩床」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化石庫,現時多個完整的始祖鳥化石標本便是在此發現。今次展出的化石包括魚、蝦、蟹、魷魚和龍蝦的祖先、保存了馬蹄蟹生命結束前最後足跡的化石。
特殊環境保存逾億年
專家介紹指,在約1.5億年前,由於珊瑚礁和海綿形成了天然的堡礁,阻隔了湍流的古海洋海水的進入,潟湖開始形成,潟湖包圍的群島因而脫離了古海洋,細晶灰岩逐漸沉積在被潟湖包圍的安靜滯水區域中,形成了今天的「索倫霍芬灰岩床」。
與海洋隔絕的潟湖在熱帶氣候下,湖水不斷蒸發,鹽度上升,加上在潟湖底形成的幼細石灰顆粒,形成缺氧的有毒水域,令到潟湖的生物無法生存,因此各式各樣由海洋或附近陸地游經或被沖到潟湖的生物,在潟湖水域死亡和沉積,便會埋入鬆軟的碳酸鹽泥層中保存起來,不會進一步受到食腐動物及微生物分解的影響。時至今日,這些保存良好的化石,讓人類認識到侏羅紀時期有着包括了海洋、陸地動物和植物在內前所未有的完整生態系統。
同場展中國3化石庫
許士芬地質博物館特別鳴謝化石收藏及整理專家Martin Goerlich慷慨借出是次展覽的化石。參觀者可同時觀賞展館其他常設展覽,包括3個中國化石庫,包括寒武紀澄江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第三紀山旺生物群的化石。
展覽於港大本部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展出,開放時間是逢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1時至6時。在周六及周日特別開放日,下午2時館方更提供免費導賞團,毋須預約,有興趣者可直接於博物館地下大堂集合。如有疑問,可疑電22415472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