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諾
筆者年前參觀香港《文匯報》報史館時,除了被靠近展廳大門的「文匯報」、「文以載道 匯則興邦」這十一個映入眼簾的大字和一系列璀璨奪目的文物、展品所吸引外,亦對展板上介紹的芸芸「開報元老」及「猛料員工」印象深刻,他們包括:首任董事長李濟深(著名軍事家、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首任總主筆徐鑄成(曾任上海《文匯報》社長),首任總經理嚴寶禮(上海《文匯報》創始人),首任總編輯唐納(著名演員、曾任上海《文匯報》總編輯),首任副總編柯靈(著名電影理論家、曾任上海《文匯報》副社長),首任編委會委員胡繩(前中國社科院院長、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文藝周刊主編茅盾(著名文學家、前中國文化部部長),香港《文匯報》旗下的新思潮周刊主編郭沫若(著名詩人、前中國科學院院長),新思潮周刊主編侯外廬(著名思想家、前西北大學校長),經濟周刊主編千家駒(著名經濟學家、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史地周刊主編翦伯贊(著名歷史學家、前北大副校長)、科學生活周刊主編曾昭掄(著名科學家、前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青年周刊主編宋雲彬(著名文史學者、前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和教育周刊主編孫起孟(著名教育家、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等等。可見創刊於1948年9月9日的香港《文匯報》在「建報」初期可謂大師雲集、星光熠熠!而在上述幾位才高八斗的《文匯》文人當中,曾經跟香港達德學院扯上關係的便有李濟深、胡繩、茅盾、郭沫若、侯外廬、千家駒、翦伯贊、曾昭掄及宋雲彬九人。
坐落於新界屯門青山的達德學院,今年10月將迎來建校70周年紀念。事緣70年前,即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向中共解放區發起進攻,大規模的內戰一觸即發。內地一些作家、藝術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記者和民主黨派人士,為免遭到戰火蹂躪,遂紛紛南下香江。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恩來和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董必武,便指示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尹林平以及滯留香港的左翼民主人士在香港設立一所全日制、四年制的文科大學,藉以安頓這批南來名人,同時培育年輕學子為即將新生的共和國效力。同年9月,達德學院董事會推舉李濟深為董事長,並聘用原廣東國民大學校長陳其瑗做院長。
1946年10月10日,香港達德學院宣佈成立,10月20日正式開課。校名「達德」取自《禮記》之〈中庸〉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學院借用抗日名將蔡廷鍇在屯門新墟的芳園別墅作校舍。
雖然達德的面積不算太大,僅得五百平方米左右,但校園內卻薈萃了大量學識淵博的著名學人執教鞭。黃藥眠(文學哲學系主任)、鄧初民(法律政治系主任)、沈志遠(商業經濟系主任)三君固然德高望重、滿腹經綸,後來擔任香港《文匯報》各周刊主編的文哲系胡繩教授、翦伯贊教授、宋雲彬教授;法政系侯外廬教授;商經系千家駒教授以及擔任基礎課英語科老師的曾昭掄教授,也是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另後來成為香港《文匯報》董事長的李濟深、新思潮周刊主編的郭沫若和文藝周刊主編的茅盾,則常被邀請到達德的民主禮堂作專題講座。由是觀之,香港《文匯報》那些「開報元勳」們的確跟達德有蚖幘`之淵源!
曾於達德就讀的朱崇山在《為了新中國--訪香港達德學院舊址》一文裡回憶道:「教授上課很受學生歡迎。侯外廬精煉深刻,千家駒深入淺出,胡繩博大精深......各有特點。」達德舉辦之專題講座,內容涉獵甚廣,題材觸及政治、社會、文藝、創作、國際關係等各方面,深受達德學生追捧之餘,亦吸引到很多人從九龍、港島慕名而來旁聽。當中又以茅盾與郭沫若二人演講用時最長,一講便是一整天,卻大受歡迎、座無虛席,部分聽憧u能站在走廊或禮堂外欣賞。達德提供予教授們的工資頗低,以郭沫若為例,雖然身為大文豪,可是每次講課僅獲得10元薪金,其中要用5元支付來回港島與屯門間之車費,又要自付膳食費, 依然無悔付出時間、心血來作育英才,其精神及毅力不得不令人佩服。藉此亦可窺探到當時的《文匯》文人在達德傳道、授業、解惑的一般狀況。
達德學院只維持了兩年零四個月,便被港英政府下令關閉,儘管如此,達德仍在新中國建國過程和香港教育史上有蚆|足輕重之地位。它不但讓800多名青年吸收到豐富的歷史、文學、哲學、法律、政治、商貿、財經等知識,而且也開拓了香港的文化和學術思想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