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伊東豊雄。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攝
日本著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與台灣的緣分真不淺,高雄市2009世運會主場館、台大社會科學院新館、台北文創大樓等建築都出自他手。在他看來,台灣雖沒有香港那麼多高樓大廈,但四個城市各有特色,又都踴躍地爭當No.1,這讓他覺得「很有活力,很新鮮,很有興趣去繼續幫台灣設計建築。」
今年秋天,由他操刀的台中「國家」歌劇院亦將落成。這個被路透社稱為「世界九大新地標」之一的建築將為藝術愛好者們帶來甚麼驚喜?■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台中「國家」歌劇院
2005年,伊東豊雄獲得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國際競圖首獎,他去到建築選址,周圍甚麼都沒有,只有着很大的公園,長長的綠化帶入口處,是另外兩棟公共建築。「歌劇院將建在這中間,我當時就想,一定要起一個對市民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建築。」
十年之後,台中「國家」歌劇院即將面向公眾,周圍的空地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台中重點發展的高尚住宅區。「當時市長就曾對我說,應該早些在旁邊買個房子,現在肯定升值了。」早前受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之邀,來港分享建築構想的伊東,忍不住拿自己打趣。
「美聲涵洞」之格
伊東構想出的歌劇院,從高空看像個長方形盒子,實則將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相連通,四面有多個入口,吸引市民從不同方向進入。
建築物內部更是大有乾坤,地板和牆壁呈曲面無縫銜接,形成各種管道,置身其中,如同身處交錯套疊的涵洞內部;光線則從玻璃幕牆及無數圓形小窗中射入,在不規則的洞穴內形成各種交錯光影。歌劇院稱這種建築風格為「美聲涵洞」(Sound Cave),形容伊東乃是由「聽」為設計原點,創造出這連為一體的聲穴,讓來訪者自由穿梭,感受不同角落的音響。伊東則把這流動空間比作人體,人體有眼耳口鼻各種管道,歌劇院也如此,而其內部不斷重複又絕不相同的有機結構,更讓人聯想到骨頭。
這樣複雜的內部空間,沒有直線,沒有重複線條,每十厘米橫切面就改變,使得計算樓面面積都成為難事。「很多城市,比如香港,大多見到的都是直線或者90度直角,我想令人感覺到自己是在一個很大自然的環境中,不想讓人們覺得自己是在一個盒子裡。所以我用比較自然的方式去帶出台中歌劇院,用一種有機的樣子,就像在大自然中,很少見到筆直的線,一棵樹的枝椏蔓生出去,不會全部都是均一的樣子。」伊東說,他曾經做過一個展覽,把地面做成丘陵起伏狀,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沒想到小朋友們特別喜歡,在裡面興奮地跑來跑去。台中這歌劇院的想法也是如此,借由內部有機延展的空間,打破建築與自然的區隔。
只是這種有機結構,可難壞了施工方。每個曲面都不同,很難進行統一的處理,一個部分角度的偏差,就會影響整個結構。最後,施工上採用了「桁架牆」(Truss Wall)的方法,先把牆面分隔成小塊,在工廠中將鋼筋如同織網般做成一個個桁架,再搬到現場拼起來,澆鑄混凝土。為了避免偏差,前期更要做許多的計算和練習,難度如此高,難怪耗費10年才完工!
挑戰傳統歌劇院形式
伊東說,借由這新奇設計,他也想挑戰大家對歌劇院的固有想法。「在歐洲,歌劇已經很有歷史,一說歌劇院,大家都已經有一個固有的概念,沒有太多彈性的空間。但我想挑戰這個形式,用新的方式去帶出舞台的用法。」例如可以容納2,007席的大劇院,樂池可以作為舞台的延伸,通過舞台和部分觀眾席的升降,鏡框式舞台可以變成音樂廳。觀眾席也被設計為只有寬闊的2層,而非像傳統歌劇院般聯結多個包廂向上空發展。「我們希望觀眾和舞台的距離可以近一些,而不像傳統歌劇院中觀眾坐得高高的。令觀眾在歌劇院中感受到自在是很重要的。兩層的觀眾席視野非常好。」
擁有800個座位的中劇院與200位的小劇場同樣是可進行多種變化的表演空間。中劇院前方的觀眾席一降下,瞬間可變作樂池,舞台也可以轉化成三面或四面觀眾席環繞;小劇場則更靈活,單面、三面、環繞式舞台隨時變幻,哪怕不要舞台,觀眾和表演者席地而坐也沒有問題,更有趣的是,打開牆壁,小劇場可以與戶外半圓形劇場「串通一氣」,進行各種組合運用。除了三個專業內部劇場與戶外劇場,台中歌劇院還設有多功能空間「角落沙龍」和屋頂的空中花園,觀眾可以走走看看,或是在屋頂發發呆,感受愜意自在的氛圍。
自在最重要
「自在」的確是伊東豊雄設計的核心。在他看來,建築是將人與人的距離縮短,將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到歌劇院,人們可以吃飯、聊天,不只是為了看演出,而是甚麼時候都可以前往,「其他的空間和看表演一樣重要。」
這位曾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與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大師,近年來更加感受到建築將人與自然聯通的重要角色。他80、90年代的作品喜歡採用玻璃和鐵來建造,比如讓他打響名號的「風之塔」或是為他奪取大獎的仙台媒體中心。但他最近設計的公共設施,例如剛在2015年底正式啟用的岐阜市立中央圖書館,就開始採用木材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以前用很多的玻璃和鐵,是為了追求透明度和輕盈感,但最近比較着重人在建築中的感覺,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於是,不需要那麼透明了,有多輕也不是很重要,反而人在建築中是否自由自在,是否接近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伊東說,20世紀以來,有了很多高樓大廈,城市高度密集,但隨着科技的發展,人的野性和直覺消失了,在一個那麼平均生硬的世界中,人的自然本能似乎被遺忘了,而他,想在21世紀將這思想重新帶出來,「讓人們在都市中都可以感受到和自然的聯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