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淘汰危機:「師父教幾多就識幾多?死得」


放大圖片

■夏德建(右)及夏敬文(左)分享兩代練獅情況。記者曾慶威 攝

香港本土文化繼承了中華傳統的悠長歷史,而隨時間及社會變遷,往往衍生及轉化出不同的特色。對於紮作及舞獅行業,一路走來早已變化幾番,據幾位夏師傅所言,過程中需要的是與時並進不斷優化,否則可能面臨被淘汰,追上及進入新的時代,正是當中的生命力所在。

投身紮作三十多年的夏中建指,早年紮作師傅分兩類,「『明寶堂』專造花燈、花炮、獅頭等節慶用品,『靈寶堂』則專造喪葬用品」,因性質差異兩者壁壘分明,後來人手短缺才會混合來做。行內發展也與香港及內地互動密切相關,由於文革年代反對迷信,令香港吸納大批紮作師傅,一度成為行業大本營,及至改革開放後,業內人又重新回到內地設廠。他提到,現時紮作生產也有作兩地分工,一般紮作「行貨」會於內地生產,而一些「特別訂單」則會在港製作。

與時並進 放手讓年輕人試

夏中建強調,紮作業必須動腦筋追上時代才能生存,例如「當年的『大牛龜』電視機,今日已全部變成LCD超薄電視,十多年前時興中國帆船,現在已被遊艇取代,假如師父教幾多就只識做幾多,死得」。

另一邊廂,傳統舞獅亦經歷過不少變化,夏德建指當年父親夏國璋為舞獅紮作時更靈活,手起刀落將傳統的12英尺長獅變成8英尺短獅,其後又引入梅花高樁,為舞獅表演帶來新氣象。至近年,行內甚至加入Hip Hop舞獅及LED閃燈舞獅等「新噱頭」,將舞獅文化帶入新時代。

夏德建笑言,假如父親看見此等新潮玩意,「肯定會把我活活打死」,又坦言自己最初從兒子及媳婦口中聽到這些建議,其實也不太接受,「跳舞還跳舞,舞獅還舞獅,兩者混合聽起來不倫不類」,但他還是放手讓年輕一輩嘗試,事實卻證明這些新構思能迎合年輕人口味,證明與時並進才是傳承傳統的最佳方法。 ■記者 姜嘉軒

相關新聞
探索本土系列:舞出真功夫 紮作傳港味 (2016-05-16) (圖)
淘汰危機:「師父教幾多就識幾多?死得」 (2016-05-16) (圖)
未來傳承:「瘦仔」舞獅強身 努力回報「惡師公」 (2016-05-16) (圖)
行內趣事:怪客要紮雀 問如何辨雌雄 (2016-05-16) (圖)
航拍無人機廉價拓市場 (2016-05-11) (圖)
無人機功能面面觀:「高端玩具」由消遣推向多元應用 (2016-05-11) (圖)
第六屆國際展9月京登場 匯逾百商家 (2016-05-11)
購中高端機出租 日接逾十訂單賺錢快 (2016-05-11) (圖)
探索本土系列:一碗荷蘭「酸梅湯」 嚐出港味「真醒神」 (2016-05-09) (圖)
核心排外:嘆校園有「擠不進的小圈子」 (2016-05-09) (圖)
暱稱老穆:常唱K 《海闊天空》都識 (2016-05-09) (圖)
內地如金:「港獨」?一個不好笑的笑話 (2016-05-09)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落日」硝煙散 「抗戰」精神傳 (2016-05-09) (圖)
心繫民族 反思不止 (2016-05-09) (圖)
恢復在港出版 各界名流盛讚 (2016-05-09) (圖)
微觀點:前事不忘 知恥後勇 (2016-05-09)
記者兵分多路 縱橫國際戰場 (2016-05-08) (圖)
成文密林間 血汗換戰報 (2016-05-08) (圖)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以筆刺日寇 副刊勵國人 (2016-05-07) (圖)
毛澤東請《大公報》記者坐首席 (2016-05-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