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特稿:國產機械人多屬中低端


放大圖片

■北理工的仿人機械人的仿生運動規劃和控制、技術處於前列水平。圖為該校研製的仿人機械人「匯童」第5代正與真人進行乒乓球博弈。 記者朱燁 攝

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摸底統計,內地目前有機械人企業800餘家,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超過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

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今年年初,工信部對全國機械人產業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初步統計涉及機械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有800餘家,其中200多家是機械人本體製造企業。

工信部調研發現,大部分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於中低端機械人。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龍頭企業規模也不大,同國際機械人領先企業的營業收入相比差距較大,難以支撐產業未來規模化的發展目標。

核心技術依賴進口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重大裝備辦公室主任李東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機械人產業總體並未過剩,但其隱憂在於大量企業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中國本土企業高端品牌機械人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本土市場高端機械人外國品牌佔到85%。在核心技術方面,機械人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三大部件佔到機械人本體價值的70%,中國仍依賴於進口。

張偉民認為,目前,中國服務機械人在人機交互、機械人運動控制、跨尺度機械人協同操作、多機械人系統研究領域有技術優勢。比如,北京理工大學的仿人機械人的仿生運動規劃和控制、微納機械人協同操作與組裝、軍民兩用的多機械人協同作業等技術處於前列水平。 談及未來服務類機械人的發展,張偉民指出,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論研究和樣機開發層面,沒有進行較好的產品化和技術轉移轉化。他認為,未來服務機械人在產品功能上將朝更實用、更安全,人機交互、智能學習以及環境感知和適應能力更強、低成本等方向發展。

相關新聞
軍事體制脫胎換骨 (2016-05-24) (圖)
外媒:軍改讓解放軍更精悍 (2016-05-24) (圖)
解決「懶散臃」 提升戰鬥力 (2016-05-24) (圖)
新一代職業軍官隊伍呼之欲出 (2016-05-24) (圖)
軍民融合富國強軍兩翼齊飛 (2016-05-24)
軍改成果三大關鍵詞 (2016-05-24)
醫療應用 巧製微血管救人 (2016-05-24) (圖)
特稿:國產機械人多屬中低端 (2016-05-24) (圖)
美產高價「達芬奇」 內地紛引進嘗鮮 (2016-05-24) (圖)
及早立法 明確責任 (2016-05-24) (圖)
中國服務業機械人市場掃描系列二之一 (2016-05-23) (圖)
家居服務 機械人成多面手 (2016-05-23) (圖)
「攻關」情緒識別 一人一機可期 (2016-05-23) (圖)
「從實驗室到市場距離不短」 (2016-05-23)
專家:助老機械人「錢」景廣闊 (2016-05-23)
中國航天「彎道超車」 (2016-05-20) (圖)
任務井噴 太空人再出征 (2016-05-20) (圖)
國際同行冀發揮先導作用 (2016-05-20) (圖)
載人登月啟動在即 20年內實現 (2016-05-20) (圖)
十八大以來重大航天發射項目 (2016-05-2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