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理工的仿人機械人的仿生運動規劃和控制、技術處於前列水平。圖為該校研製的仿人機械人「匯童」第5代正與真人進行乒乓球博弈。 記者朱燁 攝
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摸底統計,內地目前有機械人企業800餘家,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超過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
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今年年初,工信部對全國機械人產業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初步統計涉及機械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有800餘家,其中200多家是機械人本體製造企業。
工信部調研發現,大部分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於中低端機械人。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龍頭企業規模也不大,同國際機械人領先企業的營業收入相比差距較大,難以支撐產業未來規模化的發展目標。
核心技術依賴進口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重大裝備辦公室主任李東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機械人產業總體並未過剩,但其隱憂在於大量企業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中國本土企業高端品牌機械人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本土市場高端機械人外國品牌佔到85%。在核心技術方面,機械人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三大部件佔到機械人本體價值的70%,中國仍依賴於進口。
張偉民認為,目前,中國服務機械人在人機交互、機械人運動控制、跨尺度機械人協同操作、多機械人系統研究領域有技術優勢。比如,北京理工大學的仿人機械人的仿生運動規劃和控制、微納機械人協同操作與組裝、軍民兩用的多機械人協同作業等技術處於前列水平。 談及未來服務類機械人的發展,張偉民指出,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論研究和樣機開發層面,沒有進行較好的產品化和技術轉移轉化。他認為,未來服務機械人在產品功能上將朝更實用、更安全,人機交互、智能學習以及環境感知和適應能力更強、低成本等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