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那位負責粵劇團班政的老朋友批評「油麻地戲曲中心場地夥伴計劃」培養不出人材,筆者一連三期談論近年面世的兩項青年演員培訓計劃的異同,目的是期望業界和粵劇愛好者給「油麻地戲曲中心場地夥伴計劃」多點時間,畢竟戲曲人材培訓不會一蹴而就。
除了上述兩項計劃外,本地提供系統和全面培訓粵劇課程的機構就只有香港演藝學院。至於由上世紀七十年代底至2010年一直主辦分級制的粵劇文憑課程的香港八和粵劇學院,近年轉為開辦獨立的課程,例如:鑼鼓班、伴奏班、青少年粵劇培訓班等。
若論真正缺乏的部分,是讓兒童系統地學習粵劇的正規基礎課程。根據粵劇界的意見,戲曲演員最好由七、八歲開始接受正規訓練,所以內地的戲曲學校都會招納適齡兒童入讀,從少進行培訓。但香港沒有正規的粵劇學校,兒童要學習粵劇,只能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訓練的成效相當參差,一般來說,只達業餘水平。
觀察過往和現存不同的本地培訓粵劇人材方法,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的心態來進行,甚至有點置諸死地而後生的味道,主辦者沒有明確的目標,課程也沒有評核成效的機制。
在未有一套正式課程和教案出現前,繼續摸着石頭過河,嘗試不同的方法,也無可厚非;但方法必須和香港的教育制度配合,並編制課程、訂立目標和評審機制,而不是只靠自己學習粵劇的經驗來教授小孩子粵劇。小孩子學習時間有限,課程的重點應放在體質和肢體的鍛煉,讓他們長大後能應付把子功和毯子功的要求。編撰新的兒童粵劇,把一些基本的做手、身段、程式放進去,寓學習於娛樂,而不是要他們演出什麼名劇,博取讚賞。
記得十多年前,鄭培凱教授和我替「藝展局」評審「八和粵劇課程」。鄭教授在觀課後,指出學員年紀較大,學習武場戲只宜點到即止,課程重點應放在文場戲,演員只要把唱、做、唸三門功夫練好,也不難有出色表現。■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