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的這堂古典詩詞家庭授課,有些特別。她第一次安排學生來講授詩詞,主講者張元昕來自美國,是南開大學攻讀古典詩詞碩士二年級的一名研究生。這位只有18歲的小姑娘為大家講解的是杜甫的五律《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這次講課實驗,緣起於張元昕與葉嘉瑩的一段故事。家在紐約的張元昕從小受家庭熏陶,喜歡中國古典詩詞,一次通過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看到葉嘉瑩講授詩詞後,告訴她媽媽要拜葉嘉瑩為師,於是便在春假期間跟着媽媽從紐約找到正在溫哥華UBC大學做學術研究的葉嘉瑩,每天跟葉嘉瑩一樣泡在圖書館,以三文治打發午飯,為的就是葉嘉瑩午飯時一個小時的面授詩詞。從那以後,不管是在加拿大還是中國,只要有葉嘉瑩的詩詞講座,張元昕基本上都會跟着媽媽親耳聆聽。
才上初中的張元昕夢想着正式做葉嘉瑩的學生,而葉嘉瑩當時已經不招收研究生了,後來徵詢南開大學意見,看看張元昕能否考入本科,結果她一下子就考上了。現在的她,正在讀南開研究生二年級。在南開讀研後,她準備去美國攻讀博士,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像葉嘉瑩一樣,傳講詩學。
葉嘉瑩說,張元昕讀詩很多,有見解,中英文都好,但是講話太快、沒有節奏,這一缺點對於教書講課而言必須克服。今天安排她在老師面前主講,無疑是一次鍛煉。
「一定要看到有傳薪之人」
首先,張元昕大聲誦讀了全詩。葉嘉瑩對學生說,「中國詩歌是韻文,聲調是詩歌生命的一部分,要把聲調的重點、美感讀出來」。在張元昕誦讀後,葉嘉瑩為學生做示範,親自重新誦讀全詩。在葉嘉瑩抑揚頓挫的吟詠節律中,旁聽者彷彿置身於慈恩寺塔上,見證杜甫句句鏗鏘,興發感時之情......
隨後,張元昕從題目到正文,逐一講解。葉嘉瑩不時插話,一處欠妥的吐字節奏,一處存疑的資料引證,都逃不過她的把關,足見詩教之細,師教之嚴。
葉嘉瑩多年前曾在一首詞中寫道:「梧桐已分經霜死,么鳳誰傳浴火生。花謝後,月偏明。夜涼深處露華凝。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 她在試問:聽說鳳凰浴火可以重生,果真有這樣的事情?在我所教的學生中,誰能把我吐出來的絲織成一片雲錦?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在講課收尾時,葉嘉瑩特意提及自己改寫過的這首詩,藉以表明更加篤定的心志:「以前不知道有沒有繼承人,現在無論怎樣,一定要看到有傳薪之人,學生們如有成就,就了卻心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