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工商物業 > 正文

中資購全幢商廈最活躍

2016-07-01
■大新金融中心為今年本港最為矚目的非住宅成交之一。資料圖片■大新金融中心為今年本港最為矚目的非住宅成交之一。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美婷)回顧上半年,環球經濟波動,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令工商物業成交增加。市場統計,上半年錄得至少13宗全幢商廈或工廈買賣(包括同系收購),以中資機構買貨最為活躍,當中更有百億「巨刁」。代理稱,住宅及舖市回落,令商廈等全幢物業投資價值相對較高,市況亦證明中外企業視本港為中國及海外市場間的橋頭堡。

市況弱勢無礙全幢物業成交,今年更有百億「巨刁」,期內最大額成交為光大證券從爪哇集團購入灣仔大新金融中心,作價約100億元。另中國海外向同系中國建築出售同區中國海外大廈,以48.1億元成交。

華懋沽2幢套逾5億

至於李錦記家族從余錦基家族購入中環德輔道中45至48號軟庫中心及砵甸乍街4號全幢舊樓,實用面積約4.5萬方呎,以15.8億元成交,呎價達3.5萬元,則成為上半年最貴呎價成交。

此外,於年初產業署以59.1億元出售旺角工業貿易署大樓予領展,創九龍區商廈成交價新高。華懋上半年出售2幢物業,當中華懋紅磡商業中心以3.5億元售予結好證券,而葵涌華利工業中心則以 1.7億元售予資深投資者。

活化項目方面,鵬里資產管理今年將觀塘The Mark 售予時代集團,項目共約7萬方呎,呎價8,000元,以5.6億元成交。

美聯商業投資部營業董事陳家樂表示,近期全幢物業買賣成交集中於商廈,因近期住宅、舖市獲利空間減少,令投資者目光轉至辦公室市場,部分大型企業及有實力的長線投資者更嘗試購入全幢商廈。另外資希望透過在港設置辦公室作為踏入中國市場據點,故中資希望設立香港辦事處,作為通向海外市場跳板。

中原港島區高級區域助理營業董事陳叔仲預計,全幢商廈的成交數字於下半年會持續增加,不過較細額的工商單位成交並不樂觀,主因政府的辣招影響甚大。現時過千平方呎的工商單位,回報只是3厘至4厘,投資者購買後需要繳交工商單位8.5%釐印費,意即現時市場回報未能抵消其費用,他們需要租出單位約2年才可以回本,故市場上投資此類工商單位的投資者大幅減少,他們寧願長期租用單位亦不購買。

辣招抑壓細額成交

不過,他重申辣招對炒買投資者影響較大,用家影響較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