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同學在下筆處理議論題前,先問自己爭辯的最終價值為何。即使不同持份者對於同一道議題有截然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在形式或手法上的爭論,但只要細心思考,便會發現他們通常都有一個共同憧憬的「終極目標」。
有時候,這個「終極目標」並不會明確顯示在題目字眼當中,但同學必須一針見血地指出,才能使文章寫得到位。
今期會與同學進行鞏固練習。以下有四道題目,請指出議題背後所關心的「終極目標」為何?
1. 有人說:「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也有人說:「獎賞是教育的恩物。」你認為哪一種教育方式較為理想?
2. 有人認為「同性婚姻」違反傳統社會對婚姻的期望,也有人認為因自由戀愛而締結婚姻並無不可。你對此有何看法?
3. 「與其糾正朋友的過錯,不如包容他的缺失。」你同意嗎?
4. 有人認為學生應穿校服來提醒其學生的身份;有人認為穿着一式一樣的校服會削弱學生的個性。你的看法如何?
參考意見:
1. 不論同學較支持以懲罰還是以獎賞方式來進行教育,都應提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孩子成才」。教育方式只是施教的過程,並無放諸四海的標準,但所有教育者皆期盼孩子最終能成大器。
2. 雖然雙方取態各異,但彼此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彰顯婚姻的意義」。在申述個人看法的時候,無論支持哪一方的觀點,都應探討婚姻的意義在哪裡?由古至今這些意義有否轉變?如何看待這些轉變?這才能使討論更具深度。
3. 發現朋友的過錯,對其說三道四會擔心損害友誼,但選擇包容而不加勸勉又可能使他重複犯錯。兩者的終極目標其實都是「為了維繫良好的友誼」。究竟交友之道為何?朋友的角色是什麼?文章不得不加以回應。
4. 兩方的出發點都在於「學生在校內的服飾儀容與學校教育的關係」。同意穿校服者,可論證它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譬如有助提高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學會守紀律等。不同意者,則可論證學校教育是要發掘及尊重學生獨有的個性,而強迫穿校服則不符合這精神。而理想的學校教育應以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同學可就此表達看法。■文嘉俊 中文尖子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