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價值角力,大至社會政治議題,小至家庭管教方式,觀點相當紛紜。然而時常所見的是,當一方嘗試游說另一方,尋求共識,往往只依據自身立場來陳述各種可能利弊,卻未有聚焦在議題最終想達到的目標,以致難以進入有深度的討論。
有論點但「未入肉」
寫作議論文同樣如此,眼見不少同學都能夠針對某個立場提出一些利弊,論證看似合理又合情,但仔細思考,便會發現「未到肉」。也就是說,寫是沒有寫錯,但只是圍繞較次要和皮毛的論點。
要爭辯一道議題,最好是要一針見血,就其「終極目標」提出第一個論點,但由於題目的表面字眼通常都沒有顯示「終極目標」,同學下筆前要先問自己:「究竟爭辯這議題最終是為了什麼?」舉隅如下:
隨着科技普及,近年社會出現網絡祭祀的做法。你是否同意推廣這種祭祀方式?
議題的核心是「網絡祭祀」。思考論點時,不少同學會想到一些好處,譬如是節省交通時間、減省購買祭品的成本、符合年輕人的潮流。至於壞處,則有老人家未必熟諳電腦操作、宗教人士可能會質疑其「成效」。
這些論點其實都可以接受。但議題本身最希望同學反思的是「祭祀的本義」。縱然網絡祭祀有一堆利弊,但它是否值得推而廣之,最終不應只取決於形式的利弊,而是要深思網絡祭祀是否能夠傳承傳統祭祀的內在意義,譬如是「慎終追遠」、「正心誠意」等等精神。
面對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應據理力爭,堅守立場;有人認為應彼此包容,求同存異。上述兩種態度,哪一種較為理想?(2011CE)
面對這種意見對立的題目,同學可能會馬上計算哪一方立場會有較多論點發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時並非論點多便代表寫得好,要達到上品,議論必須到位。
就這題而言,較支持據理力爭的同學,可能會提到貫徹個人立場可以避免他人對自己產生「牆頭草」的感覺。較支持彼此包容的,則可能認為這有助維繫感情,並且符合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這些論點都是可取的,不過要寫得更到位,就要想想爭辯這道議題的「終極目標」為何。其實就是為了「社會進步」。
此四字雖未有明確顯示在題目當中,但當同學不論採取哪一方立場,都要有意識論證為何它更有效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而並非只陳述做法上的利弊。
由於篇幅所限,今期僅僅舉了兩個例子。筆者認為,學會洞悉議題的「終極目標」對於處理寫作和說話卷的議論題都至關重要,因此會在下期續舉數例,與同學多做練習。請萬勿錯過。■文嘉俊 中文尖子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