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名師應試錦囊:讀中文不只識語文 兼學歷史民族情懷

2016-06-29
■2012年文憑試,以曾敏之(上圖)的《橋》作為閱讀理解考題,但若不了解近代歷史,如上世紀印尼推翻總統蘇卡諾(下圖)並引起排華暴亂,恐怕很難理解文中的時代背景。 資料圖片■2012年文憑試,以曾敏之(上圖)的《橋》作為閱讀理解考題,但若不了解近代歷史,如上世紀印尼推翻總統蘇卡諾(下圖)並引起排華暴亂,恐怕很難理解文中的時代背景。 資料圖片

中文科不單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工具,作為母語,更要學生掌握中華文化。在此必須補充的是,所謂「中華文化」不單是傳統的孔孟之道、諸子之言、禮俗風尚,還涉及現當代的歷史政治、民族情懷等。本文以2012年閱讀材料曾敏之的《橋》為例來作一說明。

《橋》一文中展現了一幅華人的現當代史圖卷,如果對這些歷史沒有基本概念,真是不易理解此文。

充滿憧憬 報效國家

首先,是知識青年的際遇。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不少身處海外的年輕人對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充滿憧憬,他們皆有回國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就如文中所說的「大家分手時心中充滿了對新生祖國的激情,幾乎不必用語言就能表達出各人的抱負,那就是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

可惜的是在其後的多次政治運動中,不少青年的豪情漸漸給消磨了。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知識青年,特別是與海外有關係的青年,遭遇更是坎坷。所以作者說:「三十年來,分飛的朋友有的重聚,有的遠離,有的卻在殘酷現實中犧牲了。」而如呂進文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於1977年移居香港尋找新生活。

其二,文中也提及海外華人的遭遇。其中呂進文出生於印尼,後嚮往新中國而回內地讀大學。呂的這種經歷也是那個時代不少印尼華人青年的經歷。上世紀60年代,印尼的蘇哈托發動政變,推翻蘇卡諾政權,並掀起了大規模的排華暴亂。在這困難的環境下,中國內地向印尼華僑同胞伸出援手,歡迎他們回國,並在南方沿海省份設立華僑農場供其自力更生。

移居香港 不被承認

其三,香港回歸之前,內地的學歷在香港是不被承認的。這正是大學畢業生呂進文的鬱結,也是大部分在內地完成學業,其後在香港想尋找新生活的知識青年的鬱結。文中談及「香港不承認內地大學的畢業文憑,雖然地盤有不少是理工、醫農或文科的專業人才,有些人也有專業經驗,但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為了養家糊口,只好到地盤出賣勞動力了。」這些人「包括有大學教師、工程師、醫生......」現實就是這樣,學歷不被承認,為了生活只能參與辛勞的地盤工作。

思鄉情切 寫橋抒情

其四,在文中也可看到改革開放的歷史身影。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也即是文革結束兩年後,國家的歷史走向另一個新階段,也是在這年,作者重臨他闊別30年的香港。同樣是改革開放,也使在香港找不到出路的呂進文重回內地,希望能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其五,是家國情懷。作者既在文中描寫家鄉的平橋,抒發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又以《龍的傳人》的歌詞「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聯繫起海峽兩岸的同胞之情。這種情懷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兩岸三地是濃厚的。

曾經在之前的文章談及,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平時廣泛的閱讀。這樣才能建立廣闊的已有知識基礎以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母語,中文閱讀能力考核的要求很高,中華文化也很廣泛,唯一的解決方法便是平時多閱讀。■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十六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