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學生學習壓力沉重,張菀青(Angel)於電影中便曾直言「唔知讀書為咩」,並謂「每日放學補習溫書好傻」,卻不得不跟着世界走,隨波逐流。回望過去追趕應試的歲月,她形容當時實在身不由己,感嘆成為了「自己不想變成的人」。
中四選科受壓 唱出「沙漠綠洲」
Band 1中學出身的菀青,中四開始感受到讀書及選科的壓力,參與無伴奏合唱彷彿是「沙漠中的綠洲」,讓她暫時忘卻學業煩惱,「當時我參與青協的計劃,組成無伴奏合唱隊參加社區活動,例如到老人院探望長者及表演,提升音樂造詣之餘,更重視透過音樂促進與人溝通。」
她特別提到首次訓練時,跟一大班來自不同學校、素未謀面的男女生練歌,「跟陌生人打開話匣並非易事,但大家夾過一兩首後,顯得一見如故,隔閡瞬間打破。」正是這種經歷叫她深深感受到無伴奏合唱的魔力,讓她一試難忘,適逢當時開始考慮選科,漸漸萌生修讀音樂的念頭。
文憑試搏盡 免「地獄」輪迴
然而快樂時光隨着升中五逐漸消逝,「中五後期開始積極備試,3科補習,有段時間還要兼顧樂理及聲樂考試,經常溫習至凌晨三四點,最後衝刺的幾個月,更是一起身就操試題」,當時菀青幾乎「絕緣」所有音樂活動,每日只有讀書、讀書和讀書。
她形容自己「跟大隊行了1年」,感嘆操練文憑試幾乎是每個香港學生的必經階段,不能避免,既然如此但求「搏盡無悔」,免得失手重讀要於「操練地獄」內輪迴。
情願奮力追夢 音樂助人快樂
菀青又指,香港社會普遍觀念認為讀不到大學就是「無用」,音樂更是「讀唔成書」的人才去做,是有志音樂者的最大障礙,「媒體、學校以至身邊很多人,開口埋口都是講錢,一味為將來生活、能否買樓買車而煩惱。」
她坦言,曾很擔心自己的音樂理想可以跟誰傾訴,猶幸《少年滋味》片出街後,很多人都對故事產生共鳴,每次謝票都有觀眾為自己打氣,使她重拾希望。
曾為前途迷惘的菀青,如今已整理好思緒,想通隨波逐流也不代表一帆風順,拒絕「被世界磨平菱角」,情願奮力一搏追逐理想,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夠助人減壓,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