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港英時期到回歸以後,聚集了一班中國舞愛好者的雅健社舞蹈團,見證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在香港的發展歷程。在舞蹈團的藝術總監、香港舞蹈聯會副主席羅耀威眼中,在這個國際大都市推廣中國舞是悠長的過程,不懈的堅持背後,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難以割捨的熱情。■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圖:洪嘉禧、雅健社舞蹈團提供
羅耀威曾就讀於培僑中學,就很受中國文化影響。他回憶道,當時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在操場上面搭枱表演,好不熱鬧。「當時就看了很多中國的舞蹈,孔雀舞啊,對我影響很大。高年級的學生有時也會教跳舞,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跳的雙人舞是《蝶戀花》。」那時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內地的舞團很少有機會來演出,只在60年代初期時,迎來了中國民間藝術團,令人印象深刻。「後來陝西省歌舞團、四川省歌舞團到深圳演出,我們愛國學校和團體就坐火車過去。過了羅湖,去到舊城區的深圳戲院。」
1981年,畢業後又當了13年老師的羅耀威得到機會到當時的北京民族學院學舞兩年,用他的話說,把眼界「從香港的彈丸之地,跳進有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繁衍生息的遼闊土地。」求學的日子一點不輕鬆,「同學都很小,不像我,筋骨都硬了,上了幾堂課後就覺得不可能(走舞者這條路),沒有幼功呀。當時就知道我將來要走教舞這條路。」比起練舞的艱苦,思家之情更難熬。羅耀威記得,當時去北京時女兒剛一歲,時刻思念父親。而那個年代,電腦並不普及,他就算想打個電話回家,也要從中關村踩半個小時自行車到西單,更何況國際長途電話費也不便宜。「半年才見一次。」他說。但學習的日子仍然充實快樂,羅耀威就這樣與中國民族民間舞結下不解之緣。
感受民族心跳
對羅耀威來說,學習民族民間舞,是感受民族心跳。
「實際上,我們的民族民間舞很豐富,我正是因為學了民族民間舞才對少數民族的生活很關心。比如我跳它的舞蹈,有時感覺到是民族的生命在跳動。舞蹈講節奏,比如朝鮮的舞蹈節奏是這樣,新疆的節奏又是那樣......好像一個民族的心臟的跳動。民族舞的生命力很強,對少數民族來說,舞蹈和他的生活很貼近。這種生命力首先感染了我,我再去感染我的學生。」
因為喜歡民族民間舞,羅耀威多次到少數民族地區採風。他曾坐過四日四夜的車從北京去新疆;曾到過延邊朝鮮人聚居的地方;也曾跟着香港舞蹈聯會去過四川、雲南,體驗傣族的「趕擺節」,又或是碰上幾千人的聚會,大家一起跳舞。「民族舞有很強的自娛性。漢族的舞蹈,比如古典舞,很多是宮廷樂舞,表演成分多些,自娛性不是那麼高。少數民族老百姓跳舞則首先是自娛自樂,高興時跳起來,可以跳整晚,跳到天明都不會覺得累。」
民間力量推廣中國舞
從北京學成回來,羅耀威曾考入香港舞蹈團當過兩年專業舞者,之後迅速轉向,集中精力教舞,1983年,他成為雅健社舞蹈團的藝術總監,教中國舞一教就教了33年。
雅健社舞蹈組最初於1977年由一群中國舞蹈愛好者組成,於1996年正式註冊為雅健社舞蹈團。今年舞團已邁入第四十年,曾編創多個中國舞作品,演出足跡遍及全港。初時,舞團成員只有十多人,發展到今天,固定團員有二十多人,年齡從二十多歲到四五十歲都有。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愛好者舞團,要在香港這麼一個商業社會持續經營,困難自然不少。羅耀威說,舞團能持續四十年,依靠的是團員對中國舞的熱愛及堅持。「一般人年輕的時候喜歡跳舞,到了拍拖或生小孩就會停下來,舞團能堅持下來很依賴骨幹團員。裡面好幾個我的學生,都是從中學學到現在,有些孩子都已經上大學了還在這裡跳。中國舞不同其他舞種,培養興趣很難,留下來的人很少,但留下來的是真的對中國文化熱愛的。」
5月底,舞團策劃了四十周年的紀念演出《春花秋實》,請來踏歌社、萬紫千紅藝術團、香江民族舞蹈團一起演出,更專門從雲南請來孔雀舞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旺臘登台表演。整個演出共十五段風情各異的民族舞蹈,光是各民族顏色鮮艷的服裝就看得人眼花繚亂。其實,整個演出的籌備,從編排到做服裝到製作紀念刊物,都由團員一手一腳完成,「雖然我們不是專業舞團,但希望舞蹈的質量、表演的效果都盡量向專業的靠。」羅耀威說,就說服裝,每一套都不含糊,都是精心挑選、製作,成本很高。團員表演完,都自己處理好服裝才能休息,也捨不得拿出去清洗,怕有損壞。而平時,團員會頻繁參加各種社區表演活動來補貼舞團經費。辛不辛苦?當然辛苦。值不值得?沒有人後悔。
香港中國舞發展的局限與希望
雅健社四十年,也見證了中國舞在香港的發展壯大。但如果只是靠民間力量來推廣,中國舞在香港可以走多遠呢?
羅耀威說,港英時期,中國舞多是愛國社團、學校、工會來組織,雖然有聲有色,但畢竟局限在圈子中,學校中也沒有專門教授中國舞的學科。「不同現在,學界的舞蹈比賽中中國舞是最多的,而且每年參加中國舞考級試的人都有四五千人。」
但社會對於中國舞的認知顯然有局限,「總覺得中國舞是不是就是拿着羽毛扇,或是拿着一塊巾揚下揚下?」羅耀威說,因為要參加比賽拿成績,學校對中國舞的教育普及了一些,會組織中小學生接觸中國舞。但是新的困境也由此產生,「很多時候是為了考級而學舞蹈,一到長大的時候難免就丟開了。這個也妨礙了中國舞在香港的發展。」
羅耀威感慨,小時候沒有高樓大廈,夜晚居然能聽到人吹笛,「現在,什麼都聽不到了。」民間來推廣中國舞,能堅持那麼多年的團體畢竟是少,只靠熱心人去組織藝團、教學生,畢竟有限制。雖然現在演藝學院有專門的中國舞課程,但因為職業舞團席位畢竟有限,每年的畢業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走上專業舞者的道路。加上本地舞團面向亞洲、世界招募舞者,要與內地及海外的舞者共同競爭,香港本地舞者也並沒有明顯優勢。「但實際上,那麼多舞蹈中,中國舞很受本地群眾的歡迎,比如七一慶回歸時表演的《絲路花雨》就很受歡迎。」
對羅耀威來說,堅持推廣中國舞三十多年,靠的是一種堅持,而這種堅持背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哺育和滋養。「我們已經堅持了四十年,希望再往後的十年、二十年,我們都一起走下去。」